◇绘画十二禁忌
山水画十二禁忌。元代饶自然在《山水家规》中提出此说:1、布局拥挤;2、远近不分;3、山无脉;4、水无源;5、山水无险;6、路无出入口;7、石头只有一面;8、树枝不足四枝;9、人物驼背;10、亭台楼阁繁复;11、明暗不当;12、点染不对。山水画中亭台楼阁的布局繁复曲折,可回望可回首。
饶认为应避免的是活态,即以界画、亭台楼阁为主的画材。
◇八格
北宋韩濬在《山水画全集》中提出:“凡画有八风:古润石、清澈水、巍峨高山、奔流泉眼、云雾缭绕、曲径通幽、松涛摇曳、龙蛇行云、隐风雨竹。”
◇第七期
清代戴熙在《西库斋画序》中提出:“作画须具备七种条件:一、纸张细密;二、笔手合拍;三、色墨干净;四、初览山水或见名作者;五、问画者善于欣赏;六、意境;七、功夫不可新不可熟。具备此七种条件,方能创作出好的构图。”
◇六气
清人邹一桂在《萧山画谱》中提出:“作画有六忌:一忌俗,如村姑涂胭脂;二忌工笔,有技巧而无节奏;三忌怒气,过分尖锐;四忌粗犷,过分粗糙而无雅致;五忌闺房,笔墨虚弱而无力度;六忌黑白,愚昧鲁莽,不可忍。”
◇六长
关于画法六大长处,有两种说:一是北宋刘道纯在《圣朝名画论》中提出,识画秘诀在于懂六要,考六劲:“所谓六劲,即:粗犷粗犷,求笔法;晦涩难懂,求才气;精巧灵秀,求劲力;野奇怪异,求理气;无墨无染,求染发;素画素净,求长。”另一种是清人王昱的《东庄论华》:“画有六劲:气韵古雅,神韵清雅,笔墨不留痕,用墨高明,布局多变,色彩绚丽。六劲之一不备,终成不了大师。”
◇六大要点
绘画创作的六要。有两种说:一是五代梁景浩《用笔说》:“作画有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气,是心随笔,取象而不乱;韵,是遁迹立形,礼(一)留而不俗;思,是删去要旨,专心于物形;景,是立制立因,寻妙创真;笔,虽循规蹈矩,却灵活无形,如飞如动;墨,高低迷离,浅深自然,似不因笔而动。”二是北宋刘道纯的《圣朝名画记》,提出了识画的秘诀,在于懂六要、审六力:“所谓六要,即神韵足、格调古朴、变化合理、色彩浓厚、来去自然、师法短浅。”
◇六种方法
南齐谢赫《古画》所列评价人物画的六条标准为:气韵生动、用笔骨法、以象为本、依类设色、理势、临摹(亦称摹仿)。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中将“气韵生动”和“理势临摹”列为最重要的画法。清代邹一圭在《萧山画谱》中认为:“六法以理势为先,用笔次之,设色为三。临摹不可,画成之后才有气韵。一动笔便想出气韵,从何处入手?以气韵为先,是鉴赏家之见,非作家之法。”此后,讨论它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被运用到山水、花鸟画等题材中,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钱钟书在近代重新标点:“何谓六法?一、气韵,即生动;二、骨法,即用笔;三、应物,即象形;四、从类,即设色;五、理,即位;三、传,即摹仿。”(《管子编》卷四)
◇四大难点
清代盛大石在《山水游记》中说:“作画有四难:一难用笔少而重画;二难景物清而意蕴深;三难险而不奇而层次不弱;四难谋划凄凉而结构自然。”
清代盛大石在《溪山行记》中说:“作画有三道,一是理,二是神,三是趣。若无此三道,则无妙神之作。故须于平中求奇,以棉裹铁,虚实并存。”
◇三大疾病
指用笔的三种弊端。北宋郭若虚《画图志》卷一《用笔利弊论》中说:“作画有三种弊端,皆与用笔有关。三者:一是块(板),二是刻,三是结。块即腕力弱,用笔拙,全无节制,所画物件扁而窄,不圆润饱满;刻即用笔存疑,心手不合,画时有棱角;结即物件欲动而不能,应散而不能,犹如物件受阻,不能畅通无阻。”中国画十分重视用笔,重视线条之美,画作若无线条之美,则谓之“无笔”。
◇三款产品
指对书画艺术的评价有神、妙、能三个等级。唐代张怀瓘《书评》评价历代书家,设立神、妙、能三个品级,源于南梁俞建吾《书品》中上、中、下三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上、中、下,共九例);北宋刘道纯《圣朝名画录》亦以此方式评价绘画,元代夏文彦、明代王世贞亦效仿。此外,唐代朱敬宣《唐代名画录》引李思臻《书品后品》在上、中、下三个品级之外,设立一品。北宋黄秀夫《益州名画》将其分为懿、神、妙、能四品,说“懿之画风最难比拟,规矩拙劣,设色拙拙,用笔简练,形制完备,得自然,不可仿效,因用心,故名懿格。”“凡画艺,当形似物,其自然灵感甚高,思绪神采合一,创意立体,力道合一,妙不可言,非开庖而去,飞檐而壁,故名慎格。” “画,各人有分,笔法精妙,墨法妙妙,不知其所以然,如抛刀杀牛,斧劈鼻,由心而入手,妙趣横生,故名妙格格。”“画有自然、动物之作,有学似天工之作,乃至能山水结合,藏鳞飞羽,形象生动,故名能格格。”宋徽宗赵佶以神、意、妙、能之次序评点绘画。清人黄钺又细分为二十四类。中国书画“三绝”的说法,有两种说:一说认为诗、书、画造诣都很高,称为“三绝”。唐玄宗李隆基曾在郑乾的一幅山水画上题词“郑乾三绝”。另一类是,在绘画史上,东晋顾恺之被称为“三绝”。《晋书》顾恺之传说顾恺之“才华出众,绘画出众,书法出众”。明清时期,也有人把“才华出众,绘画出众,书法出众”称为“三绝”。
◇意向
指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而得出的丰富题材。唐代王维说:“画山水,意先于笔。”张彦远也说:“意先于笔,画中满是意。”“神形俱在意。”意可高可低,可深可浅。清代王原祈说:“意不高,眼界不够,即使渲染透彻,仍会孤芳自赏。”
◇地理位置
所谓“位理”,是指绘画构图的恰当、巧妙安排。清人王禹在《东装论画》中说:“作画,先定位。位何在?阴阳、前后、纵横、起伏、开合、锁扣、抱合、勾连、映照,且要起伏、倾斜、舒展自如。”
◇开始
意思是构图时,要以气势开篇,以收尾收尾,以全局的眼光看待,不局限于一隅,要得一气呵成的局面。清人王禹在《东庄论画》中说:“画以始收尾为重。始如奔马留尘迹,须勒缰而止,又有能止而不止之气势。终如万溪归海,既可收,又有收而未收之意。”张峰论画:“善下棋者,棋子随意摆放,东佯攻西攻,渐收而收,以致每节皆胜。棋手善用松树,此之谓也。用松树作画,莫过于此,疏密排列,渐次点染,层层递进,方能清雅深邃。” (《禹迹山房华外录》)
◇要有信心
北宋文同(子玉克)主张画竹要“心中有计”。苏轼在《温玉克画于岭谷卧竹图》中说:“画竹先要心中有计”,自称“玉克教我此道”。他在《作晁补之藏玉克画竹三首》诗中称赞:“玉克画竹,见竹不见人,不但不见人,而且忘我,身竹合一,清新无穷。”晁补之在《赠温潜侄杨可仪,从温玉克学竹问诗》中也说:“玉克画竹,心中有计”。所谓“心中有图”,就是画家在创作草稿之前,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构图布局已经有了成熟的构思,因而能够“一挥而就,妙趣横生”。
◇奇妙的想法
东晋顾恺之在《魏晋名画赞》中写道:“凡画,人为最难,山水次之,犬马次之。台榭,亦必有物,难成而易成,无须想而妙。”这与西晋陆机《文赋》中“浮藻成行”之义相近。但“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源于“想象”,也是画家“心思”的基础。所以,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从来都是靠“想而妙”来实现的。
◇少言寡语
意思是说用墨要适度,不能肆意浪费。尽量用墨少,尽量表现丰富。据说北宋山水画家李成“宝墨如金”,画寒林时,用渴笔画枯枝,只用淡墨涂抹树干,但在画面上,依然达到了“山林泽泽,平远险疏,险易有致”的效果。清代吴历曾说:“泼墨与俭墨,是画家用墨的精妙之处,泼墨者雄浑,俭墨者疏逸有致。”钱渡说:“云林(倪瓒)节墨如金,用笔轻松,多用干尖少用润笔,以擦胜过渲染。渲染可以省干,又能形成云烟。鱼翁岂能一时离此法!就是不肯用湿笔重墨。”(《松湖画忆》)无不阐释了“节墨如金”的意义和作用。
◇此意非言语所能表达
指画讲究精微,虽笔未到点,画意尚可达。唐代张彦远评吴道子的画:“意在笔前,画意满于笔。笔虽未到点,意已到点。”北宋苏轼在跋赵云子的画作中写道:“笔未到点,意已在。”清代恽寿平说:“今人重在有笔墨之处,古人重在无笔墨之处。若能观古人重在无笔墨之处,或可想而知神韵,提高技艺。”意与笔的关系,就是虚与实的关系,用笔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是“全身皆灵”的妙道。
脱衣服和煎盘
脱衣,是袒露胸怀和手臂;盘腿,是随意地盘腿坐在地上。就是专心致志地画画的意思。《庄子·田子方》记载:“昔宋元帝作画,诸史官皆至,躬身立,磨笔备墨,半数在外。有一史官后来,不动,躬身不立,便被带走。帝命人看,一丝不挂。帝言:‘行,此真画师也。’”清人恽寿平也说:“作画,必先脱衣盘腿,若无人,方能心生灵感,精神充沛。”
◇类似
对称与“神似”。指艺术品的外在特征。战国荀况有“形有神生”之说。南齐范缜也说“形有神有,形无神无”。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南宋宗炳虽主张“以趣入神”,但仍坚持“以形写形”、“以色写色”。东晋顾恺之说得更明确,即“以形写神”。清人邹一圭说:“不似形而能得神者,未有之。”因此,“形似”是绘画的根本。但以形求神,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见“神似”。
◇类似
与“形似”相对称,是指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事物的表象到形象的深化。即“气为形之用,形为气之体”。北宋苏轼说:“以形似论画,则与小儿之见无异”。袁文说:“画形易,画气难。形为形,气为形之气。学画形者,常能画之,至于气,非超凡脱俗者,不可画之。”黄秀夫在论述“六法”时说:“唯形似气为先。有气无形,则质胜于文;有形无气,则华而不实。”这里的“气”就是“形似”。晁一道、杨慎、李贽等均阐明“画非唯形,而要形神兼备”。因此,“形神兼备”是绘画艺术的最终结论。见“形似”。
◇相似而不相似
指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对客观形象的临摹,还要加以总结、选择、调整,以达到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始见于明代沈浩《画书》:“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也有诗云:“名山可游可画,必似之山必奇,变化神奇迷惑,不似而似,值得膜拜。”近代齐白石所说的“不似而似”,与石涛的“不似而似”是同义的。黄宾虹说:“与象绝对相像的,与象不相像的,都是欺世盗名的画。只有绝对相像、不相像的,才是真正的画。”傅抱石曾列出作画过程:不似(始)——似(行)——不似(终)。(《中国画论》)
◇毁墙破张索
意思是墙上的痕迹如同画作,能引人“思惟而得妙想”。此语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画院侍郎陈用之忧患,自叹山水画不如古人,便向户部侍郎宋棣请教。棣说:“这个也不难,你把一根绳子(白纸)挂在断壁上,日夜观望,久观之后,透过绳子,便可看到断壁上高平蜿蜒的线条,都像山川一样。心念一动,想象起来,神采飞扬,顿时,仿佛有人、动物、草木飞舞,然后挥笔自如,自然而不造作,这就叫活笔。”此后,永志的画风日臻精进。郭熙看到杨辉的山水壁雕,也受到启发。他吩咐石匠不用泥掌,只用枪头画墙,凹凸无所谓。再用墨随形,虚化峰峦谷谷,添上亭台楼阁、人物等物,显得浑然天成。此法名为“影壁”,此法其实是“毁壁显白”的余义。
◇谨小慎微,失礼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画人过细,大失大观”。意思是作画时,不宜过细,否则就会失去画的整体之美。清人王禹说:“画失大观,大失小观。小失易改,大失难救。画人不可大意。”
◇武服
又称“吴体”。中国画的一种淡彩画法。相传源于唐代吴道子的人物画,故名。北宋郭若虚《画图录》卷一《吴道子设色论》云:“吾见(吴道子)所作壁卷,用笔苍劲,设色素淡;有重彩壁卷,后人多为装饰。至今,以淡彩为画者,谓之‘吴体’(注:雕塑亦有吴体)。”后来,其义引申,将淡绛色山水画称为“吴体”。
◇曹懿
指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相反方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触圆润,衣裳飘扬;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触密集重叠,衣裳紧绷。后人称之为“吴带如风,曹衣如水”。这两种著名的描绘方法,在古代雕塑和铸像中也十分流行。一说曹指三国吴国曹不兴,吴指南宋吴氏。见北宋郭若虚《画谱》卷一《曹吴风格论》。
春蚕吐丝
用来形容白描人物画的特点。评论家说顾恺之的白描犹如“春蚕吐丝”,意为能画得细、能画得硬、能画得柔,能画得连贯,不同于铁丝画的感觉,前者柔,后者刚。
◇九衰一停
古人说画人物,画家要“九笔一气呵成”。即先用烂笔(如柳枝或炭)勾勒出形体,再反复修改,故称“九笔”(“九笔”就是多次作画);再用墨线勾勒,故称“一气呵成”。北宋周淳主张绘画也应“一气呵成”,因为书法“一放下,笔即成”;“书画亦然,好书者岂能先烂后写?”但清代盛大石却认为“今人常以不用烂笔为才华,其实画作的好坏,并不在于笔是否烂熟?”(《山河故人伍友记》)
◇粉末版
中国古代绘画用粉底画的稿子。唐代吴道子曾在大通殿画过一幅三百余里长的嘉陵江山水,一天就画完了。唐玄宗问起此事,他回答说:“我没有粉底,我已记在心里了。”元代夏文彦在《图宝镜》中写道:“古人称画稿为粉底。”粉底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针根据稿子的墨线扎出小孔,然后把粉涂在纸、绢或墙上,再根据粉点画出图画。另一种是在稿子的背面涂上粉笔、土粉等,用簪子在正面描出墨线后转移到纸、绢或墙上,再根据粉痕涂上墨迹。后来,便引申为一般稿子的名称。
◇草图
又称“宋代小品”,此词出自佛经,佛教徒称小品为“大品”,简化版为“小品”。宋代盛行国画小品,宋徽宗赵佶修建隆德宫时,曾下诏画宫中屏风、墙壁,无一不是当时的佳作。一说此为屏风上的装饰画,呈方形或圆形,每屏风内嵌画十余幅,圆形者多嵌于扇面。一说为壁画的粉模,小而不粗。南朝宋宗炳云:“竖三寸,高千尺;横数尺,百里之外。”正如唐代王维所言:“尸图近地,景物百里之外。”也有人说此为灯盏、窗纱上用到的装饰画。 《宋代写生》与《六朝写生》一样,具有小中见大、隽永犀利的特点,是宋代绘画艺术的缩影。
◇复制
学习书法、绘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南齐谢赫在《古画序》中提出“六法”,第六法是“传、摹、摹”。唐代张彦远说:“古人喜临摹画,十有八九不失笔法神韵和痕迹。”北宋黄伯思在《东莞语论》中认为,临摹与摹仿有严格的区别,“二者大有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说的是临摹,就是通过观察他人作品的形制,去临摹或画出。所以,把一张字帖放在旁边,模仿它的笔法,就叫“临摹”;把一幅古画放在旁边,模仿它的笔法和色彩,就叫“临摹画”。墨就是用薄纸(透明纸)盖在别人的作品上,照着大小去临摹。后人使用“临摹”一词,多以这两种意义为主,并不强调“临摹”与“摹仿”的区别。明末唐志墀说:“临摹最易,难得神采,摹意而不摹迹,才是真临摹。”清代达重光说:“画师有形而无神采,文人有意而位不稳。”所以,临古人意而未必摹迹,才叫好临摹者。
◇书画同源
意思是说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绘画史上,先秦诸子所谓“河图洛书”就是书画同源的基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志·述画源流》中说:“桀有四目,仰观悬象,循鸟龟之迹,而定文字之形。天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鬼怪不能逃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书画同体而不分,象制初而粗。其意无以达之,故有文;其形无以见之,故有画。”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 《隐奇》古文,具有既是书法又是绘画的结构和框架,现代学者郑午昌说“可以说是书法和绘画混合的时代”。
◇金刀
棕褐色的写作技术。 uo的书法。 ,河流和溪流,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发抖。”
◇铭文
这些人物刻在古老的铃铛,三脚架和青铜船上。男性角色的部分。那些不擅长写作的人经常在论文的背面写作。在歌曲王朝中,年度和月份的脚本不是两个行,或者是三行的脚本。
◇后记
在书籍,书法和绘画,铭文和书法上写的单词称为“ ti”,在后面写的单词被称为“ ba”。研究,记录等类型包括散文,诗歌,歌词等。北方歌曲王朝的Shen Kuo的第5卷记录:“当唐的唐皇帝访问了Huazhou时,他写了三章,bodhisattva Man的三章,填充巨大的卷轴。”关于绘画的铭文,清朝的王在芥末种子花园绘画传记中说:文·亨山(Wen Hengshan)的跑步剧本很整洁,沉·希杜恩(Shen Shiduan)的刷子不受约束,徐文的诗歌奇怪而大胆,陈·拜阳(Chen Baiyang)的铭文是精美而出色的,每次在这幅画上占领着绘画,他们添加了许多有趣的事物。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