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编号:css-press
中国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为《中国考古》第七卷(共九卷本),本卷内容主要是全面介绍20世纪以来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都城为代表)城市遗迹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全面介绍了19世纪佛教先贤们的著作,特别注重壁画墓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一历史过渡时期与前一时期的文化差异,本卷还收录了佛教考古和石刻、竹简研究。本册对考古标本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阐述,并选取了几个可以用考古标本来解释的方面,来解释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力图在有限的考古发掘成果基础上,构建三国西晋南北朝考古学的学科体系,还原和分析三国西晋南北朝这一汉唐历史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别是物质文化的大发现。本书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物、艺术史的专业人士和广大历史、考古爱好者阅读。
北魏建国史考
楼金柱
近年来,中世纪史研究对北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许多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北魏为何能结束五胡十六国之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一北方地区的中原王朝?为何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期由乱转治、由分而统一的历史枢纽?”由于北魏的诸多特点源于开国时期,本书将从这一点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其中所作的探讨,对研究北方民族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变迁,探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书认为,从文明程度、思想背景,到所进行的各项制度和历史清洗活动,都表明北魏王朝的建立受到了汉魏以来统治合法性理论的强烈影响,并呈现出一种自觉实践以北魏为代表的古代经典的王朝正统理论,来修饰和改造北方民族传统,协调胡汉矛盾,建立和巩固专制皇权体系的风貌。总体上,北魏开国史反映了拓跋氏与中原地区的发展需要,与王朝传统的紧密结合,导致当时许多政策和制度具有创造性,在对圣王治的诠释和贯彻上超越了五胡时期,使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协调胡汉关系,促进旧俗向新制度的转变;并向南北方的雄主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为胡汉双方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这是北魏能够立足中原,结束五胡之乱、统一北方的关键。
魏晋南北朝禁卫军制度研究(修订版)
张金龙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禁卫军制度的专著,是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禁卫军制度”的概念,并认为中国古代王朝为君主安全和京城安全防御而设立的官制,均属于禁卫军制度。全书分五部二十章百余节,分别论述了领军将军(钟灵军)、护军将军(中虎军)、左右卫将军、护军将军、军校、勇将、直将等武官。对宫中侍卫将军、旗侍卫将军、宫中侍卫监军、左右千牛都督、宫中伯爵、军中侍卫、石戍都督、四府将军、都督、巡抚、驻守将军、宫中司马(监察)、三部司马、五部监察御史、无难侍卫、绕章监察、节番监察、帐下监察、马先右部监察御史、四禁将军、禁卫军左右将军、直属将军、当直图都督等禁卫军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传世经典和出土文献的认真研究,明确了不同层次禁卫军的演变和政治职能,对魏晋南北朝禁卫军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许多极其重要的结论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在宏观层面上,紧密联系汉末至南北朝末年四百年的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禁卫军制度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动态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对浩瀚的禁卫军史料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和整理,探究了其中的奥秘,揭示了魏晋南北朝禁卫军及其制度的本质。在帝制时代,以保护君主为中心的禁卫军处于国家政治格局的最前沿。禁卫军官制度是禁卫军权力的体现,研究禁卫军官制度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君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整个帝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宋社会政治史论
作者:王永平
本书主要关注东晋、刘宋时期,特别是两晋之间、晋宋之间时期社会政治形势的演变,以及重要的政治事件、现象、思潮和重要军政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表现与影响。如专题关注东晋政治格局下皇权的表现,深入考察东晋建立时期皇权的延伸和相关的政治冲突;专题考察东晋中叶大族世家衰落过程中皇权“中兴”的表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宋变革和皇权回归,专题探讨当时士族世家、北宫武士、穷乡僻壤等群体的表现,深入考察金宋变迁。书中还揭示了刘宋皇权在崛起过程中与穷绅军政势力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内部的分化与斗争,以及贵族社会的状况与表现。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刘宋皇权的强化及其在政治局势演变中的主导作用。
新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庄华锋
本书是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全书共四部分三十八章,其中“政治部分”论述了三国、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灭亡、十六国的兴衰、东晋平定江南、南朝的兴亡、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和统一国家的重建;“经济部分”论述了汉末衰落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徭役制度、货币制度、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经济思想等; “文化版”中的政治制度、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文学的蓬勃发展、艺术发展的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与风格、史学的繁荣与文献书籍的编纂发现、科学技术、教育、佛教的兴起、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等;“社会版”中的家庭、宗族与社区、社会阶层结构、服饰习俗、饮食、住房与家具、交通、丧葬习俗、娱乐习俗、时令节庆、文人风尚、对善鬼的崇拜与宗教习俗等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作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在写作方面,作者突破了分析史学的窠臼,采取了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讨论问题,引用了丰富的史料来说明问题,从而使本书的很多论证建立在更加可信可靠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其科学性。本书内容丰富,体裁新颖,论证平实,富有独创性,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社会
主编 楼进
本书围绕“3至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的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材料与方法”等内容展开论述,对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将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新探
杨雪月
北方游牧民族对生存资源的追求,是其在草原、内陆迁徙乃至中原地区活动的主旋律。生存资源的获取与控制,与游牧组织权力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决定“五胡”兴衰的主导因素。“八王之乱”之后,胡、汉民族在农耕社会中经历了艰难、持久、具体的资源激烈竞争过程,并形成共同利益,这是中国三百年由分裂到统一、由混乱到有序的历史,也是胡、汉民族融合的决定性因素。
《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官方文献整理研究》
徐昌
秦汉魏晋时期,简牍和书面文书是国家维护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出土的简牍,秦汉各级行政文书陆续面世,而吴代的行政管理和公文书则知之甚少。本书以出土数量最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为研究对象,探究吴代县级机构的公文书体例和文书管理。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简牍和竹简、木简上的公文书进行复原和整合;将公文书与书籍相结合,提出吴简是一组临湘侯国的档案;分析了县级公文书的类型和运行机制,还原了当时的政务处理程序。本书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在吴简学领域,推动了公文书的编纂和研究;在三国史领域,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察孙吴时期的统治秩序;在制度史领域,引入“活的制度史”概念,动态地观察文献的流转和行政过程;也将为新时期长沙乃至全国古简的编纂与研究提供借鉴,具有应用价值。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镇墓志铭及墓志铭编纂研究
贾晓军、吴欣
本书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发现的镇墓铭文、墓证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册收录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镇墓铭文、墓证、衣证等89例,墓证、名单、碑文、情书等墓文书39例,包括在河西地区新发现的墓证、衣证,以及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与河西地区风格、版式相似的墓证、衣证,并对镇墓文字参照相关资料进行了逐一解读和标点,并附有镇墓瓶、墓证的摹本或图片,为深入研究相关墓文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二卷对上述材料进行了专题讨论,包括对河西走廊“忌讳早逝”类守墓碑文的研究、对墓葬出土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中所隐含的社会历史悼念信息的探究、对守墓碑文等出土文献中悼念信息的整理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变迁的探究等,也揭示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丧葬习俗。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以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为例》
李海业
慕容鲜卑及其建立的燕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民族和政权,承前启后,对以后的北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分五部分,探讨了慕容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与东部鲜卑等北方部族的融合,以及慕容鲜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融入中原汉族社会的过程。文章对文献中较少涉及的东部鲜卑、燕国政权的格局与变迁,以及北朝隋唐时期慕容鲜卑后裔的发展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推动慕容鲜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前燕史
赵红梅
前燕是慕容鲜卑以东北为政治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始于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止于东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前燕从慕容钧自称燕王开始,到慕容暐灭国,共历时八十五年。本书分为通史、实录、传记、图表、异变考证、大事年表等部分,梳理出前燕统治者及其摄政集团艰苦治理国家,使慕容鲜卑建立的地方政权从东北一隅扩展到中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建立的十六国之一的历史过程。
后燕史
田丽坤
前秦灭亡前燕后,又相继灭亡前梁、代,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前秦大败,慕容垂趁机离开苻坚,留在关东,起兵复国,定都中山,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后秦王朝。阊阖陂之战后,慕容垂病逝,拓跋魏南下中原,慕容宝放弃中山,退守陇城。后燕由慕容宝、慕容胜在陇城统治,最后落入慕容熙之手。本书分为通史、经史、传记、考证、图表、大事纪年六部分,力图对后燕的历史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北燕史
尚永琪
北燕是十六国时期在中国东北、华北辽东湾、渤海湾沿岸附近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版图包括今辽宁、河北部分地区,地域点包括今辽宁的北镇、阜新、河北的朝阳、承德、遵化、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北燕创始人是长乐(今河北蓟县)新都人冯霸,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东晋于409年继承后燕,436年建立,436年为北魏所灭,仅存在了28年,是东晋走向灭亡,南宋建立稳定统治的时期;在北方,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开始兴起和壮大的时期。建立北燕政权的冯氏家族是虔诚的佛教徒,在物质文化交流方面与西域乃至中亚以西的欧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发展历史对于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