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6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龙可大可小,可升可隐;大时可腾云驾雾,小时可隐形;升时可翱翔宇宙,隐时可潜伏波涛。龙犹如志成城,走遍天下,堪比天下英雄。
建安五年(200)春,曹操备了青梅和一瓶煮酒,请刘备饮酒。交谈中,曹操把龙比作“天下英雄”,似乎是在问谁才是天下之主。野心暴露无遗——汉献帝刘协还坐在皇位上呢!难道在曹操眼中,现任皇帝不是一条真龙?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场景,在真实的历史中,汉末三国时期,诸侯在踏出称帝的一步之前,总要创造吉兆,龙是必然登场的人物,成为魏蜀吴三国的象征,也是最受追捧的神兽。
盘龙石砚出土于东汉三年(公元160年)河南濮阳南乐县松根乐村一号汉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东汉时期,以龙来形容帝王颇为常见,此事甚至成为曹魏造势取代汉朝的工具。
龍之光環
其实早在中国始皇时期,龙就已经与他联系在一起了,虽然这次邂逅充满了不祥之兆。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秦朝的使者从关东华阴平蜀道经过,半夜遇见一奇人。此人留下一块玉佩,神秘地说了一句“祖龙今年必死”,之后便消失了。“祖龙”是谁?陨石预言“始皇死后,天下分治”,结合“祖先”之义作为开头,“祖龙”显然是对秦始皇的指称。
不久之后,秦始皇果然驾崩,而随后发生的大泽项起义,则拉开了秦末乱世的篇章——英雄辈出,项羽灭秦,楚汉争霸,最后胜利者刘邦建立了汉朝,也正是刘邦,让龙氏与皇帝结下了亲密的关系。
刘邦要自称是真正的龙的传人,这个神秘的故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故事从众所周知的“白蛇起义”开始,刘邦奉命护送少年上骊山,途中逃犯众多,刘邦干脆把他们全部放了。半夜有人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刘邦借口喝醉,将白蛇砍成两半。到这为止还算正常,但故事开始往奇幻方向发展,后来刘邦来到砍白蛇的地方,发现一个老太太哭诉说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白帝的儿子变成了蛇,被红帝的儿子杀死。其实白蛇是不是白帝的儿子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证明刘邦是红帝的儿子。刘邦的出生充满异象,也证实了这一点。《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高祖,字姬姓刘,沛丰中阳里人,父太公,母刘翱。其祖刘翱有一次在大泽之畔休息,梦见神仙,当时雷电交加,太公前往一看,只见一条龙在水上,后来她怀孕,生下了高祖。
刘邦的父亲看见一条龙卧在妻子身上,随后妻子怀孕生下了刘邦。之后又夸大了一系列神迹,说刘邦“鼻尖龙面,须发俊美,左腿有七十二个黑点”等等。刘邦不但生于龙,还遗传了龙的容貌。然而后人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混淆。刘邦的父亲到底是谁?是刘太公,还是炎帝(赤帝),还是蛟龙的亲生父亲?
《四神云图》西汉,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石元墓,现藏河南博物院。壁画上描绘了各种神兽和瑞兽图案,其中一条巨龙尤为引人注目,它弯曲成“S”形,全身披鳞,背生羽翼,脚踏云朵和长枝花草,占据画面中央。
按照真龙帝君的叙事逻辑,刘太公这个凡夫俗子首先被排除,剩下的就是蛟龙和赤帝,到底谁更可信呢?前者牵涉到整个种族(龙族),范围太广,不如从后者入手。
众所周知,“皇帝”这一称谓诞生于秦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将三皇五帝的古代称谓合并为“始皇”。“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五皇”则是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玄帝。由于三皇五帝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所以在先秦以来的不同典籍中其对应的人物有所不同。以《吕氏春秋》记载最接近的版本,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赤帝是古代“五帝”之一;第二,赤帝就是炎帝。
这样一来,刘邦的来头就很不凡了,虽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他却是炎帝的亲生儿子,论资排辈,更是在所有人之上。
龙的传人
炎帝既然能穿越千年来到战国末期,生下刘邦,说明他有神性。那么炎帝出生时是否也有奇异现象呢?魏晋皇甫谧所著的《帝王本纪》中,的确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记载:
其母为少典妃由且之女任思,游华阳得神龙头,生下炎帝,人身牛头,生长于江河之畔,德行圣洁,以火德治国,故称炎帝。
炎帝是“人身牛头”,并非纯粹的人类。更重要的是,炎帝与刘邦一样,是由龙而生。另外,汉代谶书《十韦汉神武》中就直接说炎帝“龙头龙面”。南宋乾道年间,一位名叫罗泌的学者,因惋惜孔子的“删书”导致后世史书极少提及上古之事,便广泛搜集典籍,撰写了《录史》,其中一篇记载也说炎帝“龙面大唇”。
龙驾雷车石砖,东汉,现藏四川博物馆。汉代,龙一方面被神化,但另一方面仍具有自然动物的属性,人们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使用龙车,而乘坐龙车的传说则被当做神的人往往是神灵或古代贤明的君王。
这些关于炎帝的传说,都指向了一件事——炎帝是龙(或至少有龙血)。至此,刘邦生父之谜解开了,刘太公见到的那条龙就是炎帝。所以刘邦生下来就是跟炎帝一样的,长着“龙脸”。他杀了白蛇之后,那位神秘老太婆哭诉说,赤帝之子害死了白帝之子,完全吻合。
其实,中华民族另一位祖先黄帝也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为“龙面人”;《史记》对黄帝的描述更为具体,为“生辰角龙面”、“轩辕,黄龙身”;更早的《山海经》说黄帝“人面蛇身,尾交于头”。这些文献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黄帝的认识。
除了炎帝、黄帝以外,从先秦到汉代文献中提到的与龙有关的上古部族还有祝融、共工、尧、舜等,也有人从黄龙中诞生的记载。总之,那些非凡之人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是龙的传人。这种神话最早被归结于传说时代的贤明君王,如炎帝、黄帝,在此基础上,有人认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会把龙的神话运用到自己身上,以造势。
秦末最早起家的陈胜、吴广,用的都是扶苏、项燕的名字。而紧随其后的项羽,则是楚国贵族。至于刘邦,他既不是六国贵族,也不是秦朝高官,只是一个泗水阁老,怎么可能号召天下英雄?于是他另辟蹊径,干脆给自己找了个名声显赫的龙父。炎帝生于龙,刘邦生于龙。炎帝有“龙面”,刘邦也有“龙面”,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贴近呢?其实,虽然用龙来象征皇帝的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但刘邦却是第一个把龙和皇帝直接联系得如此紧密的人。
有人会说,之前不是有个“龙祖”秦始皇吗?刘邦怎么能说是“第一人”呢?其实“龙祖”和刘邦这个“龙太子”是不一样的。困扰帝制两千年的一大问题——符箓与谶语。
祖龙预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当自然界出现一些奇异现象时,也预示着人间将有大变局,这些奇异现象被看作是天道对应人事的表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时期孔子“得麒麟”的事件——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西游,遇麒麟出现,被打死。孔子得知此事后,认为麒麟是仁慈的动物,本应预示着天下吉祥,可如今却被人杀死,这是不祥之兆。于是他悲叹“吾道已尽”,不再写《春秋》。
青龙纹瓦当,汉代,现藏故宫博物院。在汉代瓦当中,青龙纹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古人认为青龙是掌管东方的神灵。
麒麟与龙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传说中的瑞兽,所以人们相信它们的出现必定是人间有大事发生之征兆。西汉时期,董仲舒总结并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思想。有意思的是,在秦汉以前的帝王相关事件的记载中,龙的比例并不高,即使是同一事件,战国和汉代的典籍也会有不同的记载。例如关于黄帝的符箓,《吕氏春秋·应同篇》记载“黄帝之时,天上初见大蛐蛐,大蛐蛐蜉蝣”,这里的大蛐蜉蝣“无利爪利齿,筋骨强健,上食尘土,下饮黄泉”。 “大蚯蚓”这种动物,鼹鼠与今天一种叫“土狗”的昆虫很相似。《史记·封山书》中,给黄帝的护身符成了“黄龙帝御剑”。鼹鼠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而黄龙却是一种神秘的未知物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禹的应对上。《吕氏春秋》记载:“禹之时,天知秋冬草木不枯。”秋冬草木不枯,是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史记·封山书》记载:“苍龙止郊,草木茂盛。”不仅神兽苍龙出现,草木不枯,生长茂盛。另外,《史记》还补充了秦文公“得了这些古代君王的通信往来,那为何战国晚期的文献中,没有提到龙,而西汉时期却突然出现了三条龙,而且每一条龙都是不同的颜色呢?要了解这两条龙之间的关系,要找出其中的奥秘,就得一起读一读《史记·封山书》中的这段话: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有人说:黄帝有土德,则黄龙蚯蚓出现;夏有木德,则青龙止于郊,草木茂盛;殷有金德,则山中泛滥银子;周有火德,则赤鸦出现。如今秦代周,正是水德之时。昔秦文公打猎,捕获了一条黑龙,是水德之兆。
该铜龙,年代为战国至秦朝,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物龙身铸焊而成,形制巨大,根据现存残片推测缠绕的铜龙应为一对,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铜龙可能是巨型乐器的底座,与秦始皇在咸阳采取措施,搜罗天下兵器、铸造编钟等乐器有关。
这里有两个关键信息,第一,到了秦汉时期,对应说已经和五行结合在一起,司马迁把两者的关系概括为“五德移位,对应如是”。按照这个说法,土可以克水,汉朝继秦之后,是土德(但刘邦自认是水德,是赤帝之子,汉朝到底是水德,地德,还是火德,从汉初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第二个关键信息是,西汉时期,龙在帝王纪年和朝代更替的记载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不同颜色的龙也有对应的五行。作为四大灵兽之一,它能“行云雨,调和阴阳”,在汉朝的符箓体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随之而来的是谶纬占卜之说盛行,记载预言应验的书籍被称为“谶书”。谶纬神学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思想,成为刘氏王室神化的重要工具。此说兴起于战国至秦,十六世纪长生不老之风兴起、方士登上政治舞台,与此有很大关系。所以回头看“今年祖龙亡”这个神秘的预言,这里的“祖龙”很可能不是指秦始皇本人,而是一个正如《史记》记载“黄帝将亡,黄龙陨落”一样,秦始皇这一年的死,预示着秦始皇的死和秦帝国的灭亡。
龙与皇权
虽然早在战国时期,龙作为帝王形象的观念就已经萌芽,但帝王却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才彻底将龙据为己有。那么,龙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皇室专属的呢?
红金走龙,唐代,西安城南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推测这组走龙应为掷龙祭祀仪式所用。掷龙祭祀是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的一种仪式,祭祀仪式通常以“随葬”物品的形式进行,供品有金、银、铜器等。到唐代,逐渐形成了金龙玉简随葬的固定仪式。
考古发掘显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龙的纹饰和龙形器物出现,但早期人们对龙的定义比较模糊。到商代中晚期,龙开始具有神性地位,成为占卜、祭祀的对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龙已有固定的认识,龙能上天入海,能腾云吐雾,甚至能降雨涌泉,在未知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描绘的是一位巫师祈求龙凤引领亡灵升天的情景;长沙紫丹库楚墓一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描绘的是一位巫师祈求龙凤引领亡灵升天的情景。晚期帛画《骑龙图》则描绘了墓主人骑着龙上天的情景。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贵族也相信龙具有沟通天地的力量,不但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天地之间,还可以帮助人类通往仙境。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然界动物的属性,正如汉代王符所概括的“九似”:角如鹿、头如驼、眼如兔、耳如牛、颈如蛇、腹如蚌、鳞如鱼、爪如鹰、掌如虎。当然,这种神兽并不是可以随便拥有的。《穆王本纪》中说“天子乘鸟龙,浮于大泽之上”。汉魏晋时期,出土的砖画像中就经常出现龙车的形象。结合当时大量的骑龙、驭龙传说,可以发现,龙骑士要么是西王母那样的神灵,要么是黄帝、周穆王那样的古代贤君。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了唐代,龙的动物属性仍然存在,但已比以前弱化了许多。相反,“龙作为帝王形象”的思想观念却进一步巩固。唐太宗李世民也从前朝刘邦那里,从龙是帝王的象征中找到了灵感。据史载,他出生当天,产房外便见两条飞龙,犹如龙子传说的另一种模样。唐代的龙纹较前朝要丰富得多,甚至出现了奇形怪状的龙形器物。——史思明墓出土的一件铜制坐龙。此坐龙为纯铜制成,前肢直立,后肢弯曲,双翅张开,整体呈蹲姿。龙头微微向左倾斜,大张着嘴,向下俯视,双目怒目而视。龙眼圆睁,神色十分邪异。作为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史思明也曾担任过“大燕国”的皇帝数年。其墓中的邪龙似乎也符合墓主人的历史形象。
再看文化领域,唐代诗人李商隐对三国人物颇有感慨,在诗中写道“可惜旧王已成杜宇,昔主或许是真龙。”诗中的“真龙”虽然是指刘备,但也从侧面看出,在唐人的观念中,龙是真正皇帝的化身。若看温庭筠的《赤帝龙孙献家奴》一文,他用“龙孙”一词来指代皇帝的后代,可见后世多用“龙子”“龙孙”“龙种”等词来指代皇帝的后代。入宋之后,龙作为皇权象征的观念已经固定下来,从宋太宗开始,新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份榜眼名单就叫“龙飞榜”。皇帝的宫殿被称为“龙塔”,宫殿内的斜坡被称为“龙尾道”,就连皇帝去世时,运送灵柩的车子也被称为“龙轿”。
可以说到了唐宋时期,凡是与皇帝有关的实物都可以冠以“龙”之名,这种玄学思想很快就蔓延到具体的器物和服饰上,并开始扩展到珠宝首饰、铜镜、吉祥图案等日常用具上,而皇家也试图独占龙纹。今天大家都知道“龙袍”是皇帝所穿的衣服,但其实,早期的皇帝并没有明清皇帝那样,龙最早出现在皇帝的服饰上是在周朝形成的“十二章”服饰中,十二纹饰分别是日月星辰、山川龙、月华、花冲、绶带、灶神、火神、粉米、符箓等,龙只是其中一种纹饰而已。但随着“龙是王者形象”这一观念的深入,“十二章”上龙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其实,一直到宋代,服饰上的龙纹都已不是皇帝的专属,公爵、侯爵也可以在服饰上使用龙纹。但宋朝皇帝对此却十分不满,为了拉开君臣服饰等级的差距,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宋徽宗年间,伊犁局终于拿出一个折衷方案,即一品官员服饰上可以使用龙纹,但只许穿“青衣龙降”,不许穿升龙。能腾空而起、沟通天庭的升龙,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可惜,文人的论辩没能阻止皇家对龙纹的垄断,元朝忽必烈下诏禁止织造、穿着五爪龙袍,日本人也禁止织造、穿着龙袍。此后,元、明、清三代皇帝也从未停止过对龙纹的垄断。虽然有人斗智斗勇打“擦边球”,但至少在法规上,龙纹服饰一直都是垄断的。龙与皇帝的关系在外在的服饰、器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对应的,正是皇权统治下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
本文节选自《国家人文史》2024年1月号,原标题为《“龙是王者形象”王者形象如何与龙族传说挂钩》,有删减。本文为《国家人文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结尾
作者 | 周宇
编辑|胡馨雅任杰(实习生)
校对 | Torch 李东 张斌 顾悦
推荐
2024年是农历龙年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
龙是唯一的神话动物,是吉祥的象征。
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
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龙无处不在
龙年即将来临
猎龙之旅开始了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围观”的人永远都是18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