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莉丨文本
以司马懿为主角的《军师联盟》正在热播中,然而此前的几部历史剧却几乎没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原因也不难猜到,这和《军师联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有关。
网络上的各大论坛,如天涯、贴吧、微博、虎扑、知乎等,只要是与历史相关的版块,最热门、讨论最多的一定是与三国有关的话题。
各类以三国题材为主题的衍生作品,表明其已经从小众的历史研究圈走向了普通大众,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三国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吴秀波在《军师联盟》中饰演司马懿。
1. 三国民间记忆
很多人把三国故事粗略地分为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在他们看来,除了这两部,其他三国故事都不是“正统”。显然,这样的观点是机械的,模糊了这样一个事实: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到毛宗刚以罗评点为基础的《三国演义》,民间对三国的记忆一直在不断、逐渐、缓慢地变化着。
东晋时期,干宝作《搜神记》、裴栖作《羽林》、王嘉作《世遗记》;刘宋时期,刘义庆作《世说新语》、刘敬姝作《逸苑》。在这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记载。
《世说新语》确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在此之上,显然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因此,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演变》中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六朝小说人物描写也很简单,同性恋也差不多。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可以算作一个代表。”
京剧演员尚长荣扮曹操。“白脸曹操”代表了民众对曹操的评价。
例如《世说新语·窦弼》一节中,曹操与曹丕父子形象与《三国志》不同,第一段就把曹操与曹丕刻画成一对因甄氏而起争执的父子。这一段落不断演变,在后世的故事中反复出现。《世说新语·贤爱》中,曹丕被描述为在曹操将死之际,准备收服曹操的妃嫔,而《资治通鉴·魏纪》中则明确写到曹操死时,曹丕在数百里之外。
从历史角度看,《世说新语》是对历史的加工和改编,将历史人物文学化,违背了历史的要求;但从伦理角度看,《世说新语》有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当曹丕篡汉称王时,贬曹丕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诉求。这是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化和伦理化塑造,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此可见,三国故事在文人心中已从历史真实转化为道德诉求。曹操被贬后,崇刘的想法自然而然地便生了起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形象一再被抬高。
杜甫站在武侯祠时,会写下“犹闻后帝别,吾永不再留南阳”的诗句;岳飞路过武侯祠时,会留下草书“离都上疏”。
当文人开始宣扬这些价值观的时候,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神化也在民间悄然发生,尤其是关羽和诸葛亮。
宋代白话小说的盛行,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奠定了基础。元代关汉卿在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唱道:“(云)此非江水,(唱)二十载英雄热血不息!”以怀念关羽,表达对蒙古统治的不满,这是三国故事开始流行的标志。
于是,自然而然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诞生了。
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照
当我们回顾一千多年的历史,会发现三国从很早以前就在民间确立了,普通百姓或许并不关心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但却有自己的伦理诉求。
在最近播出的《白鹿原》中,有这么一幕。军阀吴佩孚手下的刘将军(历史原型为刘振华)围攻西安城时,朱先生前来劝说。朱先生复述了原著小说的内容后,问道:“刘将军,你听说过《三国演义》吗?听说过三国舍徐州的故事吗?”刘将军最喜欢听的就是《三国演义》,于是立刻说道:“陶谦舍徐州是出于仁义,为了百姓,宁可给刘备,也不给曹操。”朱先生摇头说道:“《三国演义》是这么说的,但是《三国志》却没有这么记载。《三国志》记载了历史。说陶潜是一个地方军阀,残暴腐败,为害百姓,误判形势,灭了曹操全家。曹军进攻的时候,陶潜吓得半死。临死前对部下说,他后悔了,宁愿把刘备让给刘备。”
刘司令好奇:“历史和小说怎么差别这么大?”
朱先生的回答正是编剧想要表达的,也是三国故事作为民间共同记忆流传千余年的原因。他说:“从古至今,普通百姓都喜欢有道德感人的故事。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演绎的历史,或将流传千古,或将名垂千古。当权者又如何管得住呢?”
三国的魅力在于多阶共鸣。有人坚持,有人改变,有人致力于维护汉朝,有人致力于统一天下。但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些人全都失败了。秦汉四百多年的大一统不复存在,中华民族从此进入黑暗时代;想改变的人和想坚守的人互相撕裂,最后一切都被一个外来者夺走。他们都失败了,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英勇。
三国,是一个深深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性存在。
2.日本对《三国志》的解读
虽然三国志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但它在儒家文化圈如此受欢迎,其实和日本是分不开的。
三国故事何时流传日本,尚无定论。最早可以考证的记载是日本古典文学《太平记》,其中收录了15个三国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如以诸葛亮出山和死后的故事为主线。江户时代,《三国演义》从长崎传入日本,从此在日本开启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京都天龙寺的义哲、月堂两兄弟开始翻译。1689年,《三国通俗志》出版。这是日本最早的《三国演义》译本。
此后数百年间,日本先后有数十种《三国演义》译本问世,其中,吉川英二的近代小说《三国志》标志着《三国演义》日文版的最终问世,在上个世纪销量达数百万册。如此多的译本让日本民众对三国故事(其实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十分熟悉,也激发了他们研究三国历史的热情。有的译本进行了细致的历史考证,有的则将《三国演义》中的权力斗争融入其中,并反复运用。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三国演义》为何能在日本广为流传呢?原因既在于这本书本身,也在于日本的民族性格。
日本是一个推崇武士道的国家,虽然日本民众并没有对武士道精神进行定义,但这样的定义确实很好。武士道精神本身就代表着忠诚和荣誉,要求武士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无条件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当做不到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切腹自杀。
因此,在日本,武士对忠诚和荣誉的渴望远超过其他东西。这种病态的狂热反而成为一种美。电影《最后的武士》歌颂了这种悲壮,电视剧《走向共和》也刻画了军国主义下日本女性甘愿为国卖淫的病态。
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价值体系,和关羽接触,立刻火花四溅,熊熊烈火。关羽是什么样的人?忠义兼备。
他忠于汉朝,至死不屈,对兄弟仁义,虽在曹营,心却在汉朝,一心想归附刘备,甚至还报答了曹操,在华容关放了他。
而关羽不但精神上完美无缺,武艺上也无可挑剔,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让崇尚武力的日本人也十分敬佩关羽。
如此光辉的人物形象,正好契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因此,关羽可以说是日本最受尊敬的人物。在横滨中华街有一座非常庄严的关帝庙,不仅那里的中国人经常去祭拜,也是日本游客必去的地方。在日本,这样的关帝庙就有几十座。其实在中国,也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在魏、蜀、吴三国都有墓的人物。
在日本三国热如火如荼之时,他们开发了大量三国题材的动画、游戏,于是三国热“外销内销”,回流到中国,在中国重新掀起三国热。
1971年,37岁的横山光辉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为蓝本,创作了漫画《三国演义》。此后,该书连载15年,单行本发行量已达60余卷,约5000万册。这是日本最早的三国题材漫画。其实,横山光辉也画过《史记》和《水浒传》,但其影响力与《三国演义》不在一个量级上。
从此以后,三国题材的动画层出不穷,有的取材于正史,有的根据小说改编,有的借用三国故事的壳,有的借用三国故事,甚至还有情色题材的。
1987年,日本信浓企划制作公司开始制作动画《三国演义》,由《英雄的黎明》、《烈火长江》和《苍茫大地》三部曲组成。制作于1991年完成,耗时四年多,获得了日本动画的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其中,《英雄的黎明》这首歌在几年后的1995年版《神雕侠侣》中被引用。
《天空之旅》动画
画得最精彩的三国漫画,莫过于韩国人李克仁(剧情)和日本人王信泰(漫画)合作的《青天路途》,1994年10月至2005年11月在《周刊早安》连载,共计36卷,销量达1200万册。这部漫画的主角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曹操,他性格刚烈,谋略武艺超群,超乎世人。故事以曹操的一生为背景,描写了他从五岁到六十六岁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随后,又有《铁甲三国》、《一骑当千》等新的三国题材动画出现,大大丰富了拓展这一题材的渠道。
除了动漫以外,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的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而且这种影响力至今仍然存在。
1985年12月,日本光荣株式会社推出了策略游戏《三国演义》的第一代,这款游戏让玩家扮演三国故事中的人物。由于沉浸感强,三国题材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很高,很快就获得了日本BHS大奖和最受欢迎产品奖的第一名。之后不断改良,迅速风靡整个东亚。时至今日,这款游戏已经创新了十几代。据传《三国演义14》已经准备就绪,预计明年推出。
紧接着,1994年光荣又推出了战术棋类游戏《三国演义》,1997年光荣又推出了动作游戏《真三国无双》,之后又陆续推出了十几款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在日本风靡一时,还传到了中国大陆。
很多中国三国迷从小就对三国游戏产生了兴趣,并受到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对三国游戏的兴趣。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中国游戏《三国志》的火爆。
3.历史上的三国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国,必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关注点:一是关注对三国的解读,二是关注三国的历史真实。
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有关三国的记载并不多,除了正史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房玄龄的《晋书》外,还有常渠的《华阳国志》、习造炽的《汉晋春秋》等。
其中,常渠是蜀人,记载了当时蜀地发生的许多事情。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偏重魏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三国时期巴蜀的记载。此外,司马光《资治通鉴》、顾祖禹《都史方语集要》、皇甫谧《高适传》、郭允道《蜀鉴》等书中也都有三国时期的记载。
当然,由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过于艰难的内容,很多历史资料并不需要全部看完。因此,当我们刚开始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兴趣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后人的研究成果上。
我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王忠洛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这本书原本是王忠洛一个人写的,后来被收录到中国时期史系列的魏晋部分,可见这本书的质量。
王忠洛先生胸怀大志,被启功赞誉为“不愧为先生”。在这本书中,他不仅理清了政治史的诸多问题,还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内容。读完这本书,可以对魏晋南北朝的全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可以作为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深入读物。
俗话说“欲知千里目,必欲穷千里目”。当读者已经整体把握了魏晋南北朝史,再看三国史,就会很容易“知其所以然,知其从何而来,知其终在何处”。这时不妨读一读何子全先生的《三国史》。作为大学教材,这本书一点也不枯燥,通俗易懂。其中对曹操的评价与王忠洛先生的评价有些不同,但这样的专著气势磅礴,两书相得益彰。此外,期史丛书还有田余清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和马志杰先生的《三国史》,都值得一读。
除了三国史,历史学家对三国的论述向来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如吕思勉的《三国史》、胡阿祥的《中国政区通史(三国、西晋、南朝)》。吕思勉的《三国史》当然值得一读。作为一代名史家,吕思勉在《三国史》中探讨了许多细节和关键问题,有的或许有失偏颇,有的或许令人大开眼界。总之,以王忠洛先生和何子全先生的三国史为基础,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心中要有自己的判断。
上文提到,三国题材衍生的各类作品,表明其已经从小众的史学研究圈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必然就不只是历史界专属了。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三国题材的作品。比如马伯庸就写过《陇西起风》《三国秘史》《三国演义配角传》等书籍。
还有一些民间三国爱好者,努力研究三国史,也受到了主流的欢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刘宣宏的《三国六大家族列传》一书。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把三国时期的风雨坎坷与后来的贵族政治串联起来(见田余清《东晋贵族政治》),以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司马家族、夏侯家族、曹操家族、汉王室、江东孙氏家族为切入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三国。
当然,三国爱好者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外,还可以向杜牧、苏轼学习,游览各地古迹,致敬古人。
除了赤壁古战场,武侯祠,关林,逍遥津等等那些著名的地方,其实还有一些地方是最值得去的,那里人不多,但是很有意思。
这里是写下三国史诗的英雄们的安息之地。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经常去拜访名人墓地,原因很简单。
首先古人的墓葬能反映出很多东西,即使没有发掘出来,从外表上也能看出墓葬的规格,当时人们对墓主的看法和想法,以及后世(包括后来的古今人)对墓主的尊重和修建;其次,相对于很多现代化的古迹,古人的墓葬其实是保存最完好的遗迹之一。最重要的是看到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能让我不那么焦虑。比如卫青这样一个很有实力的历史人物,在史书上记载的也只有几百字,死后也只是一捧黄土;比如《红楼梦》,那么多东西只在史书上提到,比如“十三年,贾政被处死”。
我喜欢和他们交谈,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愿意坐在他们的坟墓旁边谈论他们和我自己。
比如前段时间我去河北保定涿州的卢植墓,卢植是刘备的老师,也是曹操一直很崇拜的人,死后葬在家乡涿州。卢植墓早年十分荒凉,后来因为韩国总统卢武铉、卢泰愚都是他的后裔,所以来此认祖归宗,修葺祠堂,这才有了“范阳卢氏宗祠”的由来。
祠堂的大门常年关闭,旁边贴着一个手机号码,想参观的人只要拨打电话,就会有人来开门。
进去之后可以查一下吕氏家谱,《汉书》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原来吕雉是西汉初年吕完的后裔,吕完后来逃到匈奴,景帝中元六年,吕完的孙子吕塔之投降汉朝,成为东胡王,封为崖谷侯,封地就是现在的涿州。所以,十二代之后,就有了吕雉的出生。
卢植墓位于范阳卢氏宗祠最深处,左侧有卢泰愚亲笔所书“祖孙同宗,和睦相处”四个字。
微博上有一位网友,ID为“一个人的国学之旅”,他花了几年时间探访了曹植、蔡文姬、关羽、诸葛亮、孙权、孙鲁豫、凌统、太史慈、傅皇后、周瑜、程普等近百位三国名人的墓葬,写了《三国志·东吴》和《三国志·曹魏》两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跟着地图”去看看。
三国结束
三国是一个无法定义的存在。
无法定义,因为可解读的文本太多,构成了多种情绪,不同的情绪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和切入点。所以才有了以曹魏为核心的官方叙事,也有以蜀汉为核心的伦理叙事。后来每部与三国有关的影视题材,无论质量如何,只要有想法,就会想着换个视角。
《军师联盟》也同样如此,以司马懿这个“外来者”作为主角,营造出别样的三国韵味。相信不久的将来,三国题材会越来越火,切入点也会越来越多。
“魏武帝以来,已过万年,碣石东侧留有诗篇,萧瑟秋风又吹,世事已变。”
于和伟在《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