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让陆逊眼光犀利、善于运筹帷幄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大军事家”,陆逊能与司马懿比拼智慧吗?双方究竟胜负如何?关于这个历史问题,专门研究吴国大帅陆逊的学者姚乐有话说。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小说的故事是从黄巾之乱开始的。黄巾之乱发生在公元184年,而三国局面的确立,直到公元3世纪20年代才确立,相隔不止一代人。刘备那一代的英雄们都死了,三国时代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三国前半期,三方各有一个人物“作用”远超其他人,他们就是诸葛亮、司马懿和陆逊。
《三国志》中,只有诸葛亮和陆逊被收录在自己的卷册中
史官陈寿著述甚为谨慎,他撰写《三国志》时,将文臣武将的传记大都合为一卷,如后世小说家津津乐道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五人的传记,都合为《关、张、马、黄、赵传》,每个人的传记少则千言,多则不足三百字。唯独两位大臣的传记,被排除在外,分作两卷,一卷是诸葛亮,一卷是陆逊。
司马家族后来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所以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生平并没有记载在《三国志》中,而是成为了晋朝国史的一部分。第一卷是《宣帝纪事》,其实就是《司马懿传》。唐太宗李世民认真阅读了史官呈交的这份传记,饶有兴致地发表了一篇近七百字的评述。可以想象,如果司马懿早死几年,没有发动政变,他的传记将来一定会被收录在《三国志·魏书》中,而且一定会单独成章,把他的性格塑造得不仅是一个功臣,更是一个忠臣。
电视剧安排司马懿和陆逊相遇,是合理的创作
1994年拍摄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堪称经典,节假日在各大电视台播放,观众即便不看书,也已经对罗贯中的作品耳熟能详、看腻了。《军师联盟》不走寻常路,绕过《三国演义》,直接与《三国志》对话,同时参考了历史界不少研究成果,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但考证再细致,关键时刻还是要让位于戏剧性,不然就成了纪录片了。在牺牲历史来演戏剧性方面,编剧有些地方走得太远了。为了让主角和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邓艾早点在一起,剧本不仅让邓艾早20年加入司马懿的军队,还让钟会和邓艾成为司马懿的弟子。要知道钟会生于公元225年,比邓艾小28岁,比司马懿小10岁,比司马懿小46岁。以司马懿和邓艾的年龄来看,钟会勉强够当他的爷爷或者父亲。司马懿被卷入曹丕、曹植之争的时候,钟会还没有出生。 邓艾进司马懿宫中的时候,钟会才十几岁,还是个孩子。相比较而言,电视剧中司马懿和陆逊见面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战略家只交手过两次
《谏师联盟》中陆逊与司马懿的对峙场面有两处,一处是在第一部《谏师联盟》中,司马懿代表曹操拜见孙权,意图瓦解孙刘联盟。孙权的智囊陆逊,秘密会见司马懿。司马懿与陆逊商议天下局势,从而间接说服了孙吴的决策者。另一处是在第二部《虎啸龙吟》的开头,此时陆逊已经是孙吴的大帅,他密谋引诱魏大将曹休独自率军进入险地。在击退追击曹休的过程中,负责支援曹休的司马懿趁着休息,利用地形吓退了陆逊的追兵。
历史上,司马懿在219年确实出过解散孙刘联盟的主意。当时陆逊的确是站在孙权这边的,但是司马懿不需要游说孙权,在228年的石亭之战中,他是曹魏三军之一,但来救援曹休的却是贾逵的部队,司马懿的西军远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和襄阳,负责牵制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孙吴部队,无法到达嘉石(今安徽桐城)支援曹休,进而与陆逊交战。但这两件历史事件,确实都有司马懿和陆逊参与。而这两位大军事家的一生,也只有这两次交集。
当时的两位超级巨星未能沟通,并大发雷霆
两位当世巨星如此接近,却擦肩而过,没有对话,没有言语交锋,给三国史迷留下了不少遗憾。于是,《军师联盟》出现了。压鹿(陆逊)兴马(司马懿)填补了这一空白。
如果除去司马懿的“主角光环”,和陆逊在战场上交手,谁会胜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至于巧妙的谋略,陆逊和司马懿都以出其不意取胜。陆逊以计夺荆州,以火攻刘备,司马懿千里之外攻孟达,示弱灭公孙,都是教科书式的范例。论谋略,两人不相上下,论作风,各自不喜欢在强敌面前冒险,只是防守。司马懿死守诸葛亮的故事广为人知。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之前,已经与敌军相持了半年多——如果后勤允许,他会耐心等待交战的机会。因此,如果两人对峙,在魏吴边境驻兵,或许直到对方撤兵,才会互相进攻。
《孙子兵法》云:“善战之人,不智勇而胜。”一个好的统帅,只会打必胜之战,不会贪图智勇的虚名,而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他们都是如此的善战之人,胜败多半不是由智慧决定的,而与更深层次的背景有关。
时代给司马懿和陆逊留下的舞台就这么大
战争不只是斗智斗谋,没有人能单凭勇猛好斗就能取胜。小说中两军对垒、决一死战的情节,在现实中只占万分之一。一个政治实体能调动多大的力量,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决定了它能与敌人博弈到什么程度。
三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广人稀,依托这一地区作为根基的孙吴政权,缺乏与曹魏抗衡的决心,只能选择限江自保的基本国策。防守“敌驻扰我”,减少眼前的威胁,或者帮助西部的盟友蜀汉牵制东线的魏军。以“将军”、宰相、督抚等身份镇守荆州,管理一半。即便孙权给予吴国陆逊更多的权力,无论他多么有才智和智慧,也无法超越国情和政策。时代留给他的舞台如此之小,他感到心灰意冷。
那么司马懿呢?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曹魏的军队比孙吴多,但司马懿每次能调遣的军队数量有限,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这固然有魏国战线长、兵力分散的原因,更关键的因素是司马懿在国家军政体系中的地位早已不如陆逊,更别说诸葛亮了。曹丕临终前任用的四位大臣中,司马懿排在最后一位,仅次于曹真、陈群、曹休。
226年曹睿即位后,陈群便不再统领军队,228年、231年曹休、曹真分别去世,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是一位政术成熟的政治家。
诸葛亮多次北伐,皆是自发而为,陆逊驻守荆州,固若金汤,不动如山。而司马懿则东征西讨,虽然立下了许多功劳,但却不自律,被当做枪手,皇帝指向哪里,他就射到哪里。在249年灭掉曹爽、251年灭掉王凌之后,终于掌握了全部权力的司马懿距离死亡也不远了,而陆逊也早已在六年前就死了,而在这之前,他就是在孙权的猜疑中含恨而死。
这两位活跃在三国前半期的英雄,即便命运让他们同台竞技,也绝不会上演一场酣畅淋漓的较量,因为他们被各自的人生剧本所束缚。一场战斗的胜负,基本就取决于谁先手。谁输:如果孙吴是进攻方,司马懿会让陆逊空手而归;如果曹魏是进攻方,陆逊也会惩戒司马懿,让他白白归来。
如果司马懿单独率军进攻,未必是陆逊的对手。
前面说的是战斗层面,也就是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情况。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如果双方都脱离大规模军事行动,各自率领一支不足万人或只有几千人的小军队打遭遇战呢?那司马懿就输得很惨了。
司马懿是位才华横溢的将领,而陆逊则是既是位才华横溢的将领又是位才华横溢的将领。司马懿的将领天赋是观察出来的,他刚从军时就跟随曹操做参谋,曹操是他指挥课程的启蒙导师。陆逊的将领天赋则是在军事领域培养出来的。二十多岁时,他被孙权政府派出去到基层历练,从县级军事驻防统帅做起,管理一个小部队的指挥、行政、后勤,后来他率领数千军队或独立作战,或与人合作,与山越、匪患正面交锋。从都尉到统帅,陆逊一步步爬上来。在指挥夷陵之战时,陆逊自称“士人”,这是对久经沙场的老兵的称呼。陆逊的客气话,与司马懿作了对比。 后者无疑是士人,他们都是军区司令,司马懿是参谋,陆逊是团长或者师长,他们如果率领一个团去进攻,陆逊必胜无疑。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战场上没有什么天才,最宝贵的是人生经历!
作者
姚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者,从事汉晋时期江苏吴县陆氏家族史研究
江苏省文化遗产整理研究项目办公室、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化”微信公众号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