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他一生致力于复兴汉室,为此他五次出兵北伐,力图完成先帝遗志实现统一大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诸葛亮的北伐屡屡失败,最终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未能完成他的心愿。那么,诸葛亮的北伐到底有何意义呢?它对三国格局有何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北伐是针对曹魏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时间是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结束,共进行了五次(演义上是六出祁山),
-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
-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 第三次北伐(230年)
- 第四次北伐(231年)
- 第五次北伐(234年)
那么诸葛亮后期为什么要频繁北伐攻打曹魏,而不是养精蓄锐的去发展国力?
本文将来探讨这个问题:
01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从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魏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从扩张转为据守,开始大力恢复魏国的整体实力,掌握着整个北方以及中原大地的魏国,一旦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恢复生产,那么蜀汉和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会越来越大,一旦魏国国力更加强大的时候,蜀国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02完成先帝刘备的遗志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恢复大汉疆土,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表达了他的想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03转移国内矛盾
我们都知道蜀汉是刘备带领自己最初的班底和一部分荆州人士通过攻打刘璋,占领了益州,从而建立的国家。刘备作为外来人士,对于荆州本土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感情,刘备在的时候,大家都知晓刘备以仁德著称,百姓也比较信服,士家大族也愿意跟随,而到了刘禅,皇帝懦弱无能,蜀国的元老被东吴灭了一大半。
以至于主要的荆州派系和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系,还有以谯周为代表的蜀地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在蜀汉掌权执政的还是荆州派系,蜀地本土势力一直被打压和排挤,而东州派系一直想着执政掌权。
而发动北上伐魏的战争,可以很好的转移国内矛盾,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对抗曹魏的外部矛盾上,从而缓解国内形势,一旦打下雍州,凉州等地,那么蜀汉就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和实力,可惜天不遂人愿,蜀国人才凋零和魏国人才济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懿和曹真的组合,将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死死的堵住了。
04稳固与东吴的关系
从吕蒙偷袭荆州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蜀国被打光了大部分精锐,以至于无法再对东吴造成更大的威胁,那为什么本为仇敌的蜀汉和东吴又再次结盟了,都是因为北方的曹魏虎视眈眈,实力弱于曹魏的东吴和蜀汉,只能重新抱团取暖,不然就会被曹魏吞并。
而因为东吴夺荆州,杀关羽,这种背弃盟友的行为,让东吴也不敢轻易相信蜀国会与之交好,所以只有不断的北伐曹魏,才能让东吴上下相信蜀汉目前的敌人就只有曹魏一个,好让东吴也能在另一边对曹魏进行牵制。缓解蜀国北伐的压力。
结语:然而蜀汉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粮草困难,地理劣势,以及曹魏的坚守防御,诸葛亮的北伐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造成了蜀汉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削弱了蜀汉的国防能力,为后来的蜀汉灭亡埋下了隐患。最终一切都随着诸葛亮的死亡消失殆尽,虽然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但是姜维没有受到刘禅的重用,人微言轻,北伐之路异常艰辛。最终刘禅打开城门像邓艾投降,蜀国还是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