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闽西上杭:客家大本营的腹心之地,水资源丰富,姓氏发祥地

蒋子明,兰汉民

闽西、粤东、赣南被称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上杭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腹地,是客家人的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是汀江流域中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宁化石壁,后迁到上杭繁衍生息,并不断向外迁徙,使上杭成为众多客家姓氏的发祥地。

1. 上杭是闽西腹地,客家人重镇

上杭县地处闽西腹地,东连新罗区,西连武平县,北连长汀县,东北与程县接壤,南与永定县接壤,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相邻。汀江贯穿上杭10余个乡镇,地理条件优越,是客家人聚集居住的好地方。

1.上杭水资源丰富

汀江流域是闽西客家人重镇,据资料显示,汀江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285.5公里,上杭县境内112公里,占全省长度的2/5、总长度的1/3,总流域面积9022平方公里,流至广东三河坝后与梅江汇合为韩江。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基本因子,尤其水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石壁虽然地势平坦,耕地众多,但水资源相对匮乏,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上杭溪水纵横交错,至今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仍有27.87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县份,而且开发利用较早。自明代以来,各村落的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渠,灌溉农田,培肥土地。 《罗氏万三郎公谱》记载:“宋末元初(1260—1275年),始祖万三郎公次子世郎,原是宁化石壁人,到上杭杨公岭(今临城镇旧州梁峰村)经商,家业渐盛。此地处汀江之滨,山川秀美,田地肥沃,便在此地开垦土地、创业。”这份族谱史料说明,上杭因水资源丰富,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客家人聚集居住的好地方。

2.上杭生存空间广阔

上杭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季长而不太热,冬季短而不太冷,土壤肥沃,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代以前,县内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也逐渐引种了蔬菜、水果(李子)、小麦、红薯、糖类(玉米、高粱)、大豆、油菜、蓝靛、花生、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

据明代记载,全县有耕地42.32万亩(包括官田、民田、塘塘)。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总人口6.87万人,劳动力3.4万人,占总人口的50%。人均耕地6.15亩,每个劳动力拥有耕地12.4亩。丰富的耕地资源使大量迁入的客家人得以以农业为生。

手工业生产,宋代,紫金山开始采金。皇祐元年(1049年),县上贡朝廷167两(相当于5219克)。崇宁中期(1102-1106年),县民用“苦水”在紫金山浸铁冶铜。南宋时,古田人在白眉山开炉冶铁,铸造兵器、农具。“衣食之所需,器具之书”,“无所不缺”。

上杭县多处树木参天、松涛声入耳。居住在深山里的客家人,以砍伐木材、扎木筏,沿汀江运往广东为生。有的客家人用水力杵手工造纸,所造的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3.上杭航运比较发达

上杭地处汀江中游黄金地段。汀江上下游河道狭窄,多险滩,而中游(上杭回龙至南社渡)河道宽阔,通航便利,被誉为汀江黄金水域。丰富的水资源使汀江常年可通航。在船舶尚未普及之前,人们以竹、木筏为运输工具。早在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已有木船将潮州、丰市等地潮汕盐运往上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炸开险滩回龙滩,航线延伸至长汀。从此,木船可从长汀县直达永定丰市,航程达219公里。 船只众多,有“上江三千船,下江八百船”之称。

4.上杭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从宁化石壁迁徙到上杭的客家先民,在宋末元初最为繁盛。当时宁化的社会情况是这样的: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二月,宁化盐农颜彦彪(头陀)纠集农民起义,周边各县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席卷数十个县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灾荒严重,百姓相食;元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赣南农民起义军首领蔡无咎率部攻破宁化城,称帝。动荡的战祸,使原本站稳脚跟的客家先民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 据杭州丘氏支系洪公宗谱卷三记载,“宋朝南迁后,江南战乱,匪患四起,宁夷几乎无存。洪公(指三五郎)与其弟三四郎、弟三六郎,携母至上杭升云台坝城前定居。”当时上杭的社会状况是,宁化农民起义军虽然攻占了上杭,毁坏了县城、县衙,但在县令赵世岳的阴谋下被镇压,不久又恢复了和平。尤其是上杭的畲族,居住在山里,自占土地,自种自耕,免税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客家人跟随畲族迁入山里。

2.上杭吸收了大量从宁化石壁等地迁入的客家人

据该县古文化遗迹发掘,早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早,上杭就有世袭的闽越人和少量南迁的汉族聚居。宋代以来,上杭优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客家人沿汀江南迁。

最早在上杭定居立业的家族是郭氏家族。据郭氏家族源流考证,开国先祖郭福安通晓矿冶,曾任盐铁司吏。宋真宗末年,他奉朝廷差遣,携家眷从京师开封经安徽、江西到福建,定居汀州府下属的中寮田(当时的上杭县治,今蔡溪镇荣石村),奉命统管这一带的金、铜开采冶炼。后来,他从紫金山顶上远眺,看到汀江“三折回流”之处,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他立即辞官当农,携家眷来开垦这块宝地,并取名郭坊村(今上杭市)。 至今,郭家庙仍保留着“我祖开辟郭坊,我族发源于杭州”的石门楣作为见证。

宋孝宗年间,李洙随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生有五子:进德、木德、水德、活德、土德。宋宝庆三年,木德、活德沿汀江水流来到上杭,“见山水风情秀丽”,便在上杭胜云里凤朗村定居。同时,“陈奎春率本族九十三人,沿汀江而至宁化、上杭”。其中,宋前澶州刺史陈梅珊定居在上杭官田,其年仅十九岁的女儿嫁给了六十多岁的李活德为继室,生下朝文、朝宗、朝梅三个儿子。

张华孙,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生,原住宁化石壁,进士,授忠贤大夫,后弃官学医。南宋嘉泰、开熙年间(1201—1207年),战乱,他携妻儿“迁福建上杭”,定居于上杭深坑圩官店前(今白沙镇前阳村)。陈夫人、阙夫人有18个儿子,108个孙子,成为张氏家族入杭的首代先祖,又被称为印江始祖。

仇氏始祖三五郎(大仁)携其三兄弟(兄三四郎、弟三六郎)由宁化石壁迁居上杭圣云里城前坝(今太坝乡),定居于此。妻李氏、陈氏,有十子,即:伯益至伯师郎(其中三、刘、八郎早亡)。伯师郎之子仇八郎(季隆)为南宋吏部尚书,卒于宁化。其妻韩氏携其三子:魏昌、魏孚、魏鲁,避乱迁居上杭南坑。

廖氏。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廖崇德定居江西宁都。宋代时,为避战乱,逃往福建,定居汀州宁化石壁。后迁居福建延平府顺昌县河阳。崇德第九代后代华(石帆)被尊为闽粤赣廖氏始祖。有一子:昌,由顺昌县迁居上杭郭坊(今兰溪镇觉坊村)。

范氏家族来杭的第一位先祖是曾任长汀县令的宁璧,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见宁化石壁村人口稠密,难以发展,便携家迁至上杭县福寿坊中街。

他创办了家族企业,他的妻子徐某、梁某、张某共有11个儿子,他们以数字100为名取“郎”,从111排到111。

据黄家章主编的《黄家笔法》1995年版记载,黄氏始祖为福建邵武市黄桥山人,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有3个妻子,21个儿子。十子黄华、十六子黄辅、二十二子黄敬的三房子孙天禄、三二郎、松山分别从宁化石壁、长汀水口、江西樟树迁居上杭,南宋、元、明时期定居于此。

据多部《林氏族谱》记载,迁入上杭县的林氏有两个支系:万义郎(上清)原居顺昌县小陈坑,宋宣和年间(1119—1164年)为避茂,经长汀、宁化石壁迁入上杭程国坊村,是杭城、官庄、回龙、湖阳石田(今通桥)塘尾、旧县景美、官庄渔坊、山湖等姓的始祖;湖阳舒溪溪林氏本姓文治,是福建林氏开山祖林禄的后裔,元末由宁化经长汀、上杭白沙迁入,故文治被称为乐溪之祖。

据《蒋氏宗谱》载,宋祥兴元年(1278年),上杭蒋氏二祖万庆(南宋户部尚书)的次子齐,号祥斋,又号年二郎,妻为薛祖母,与其弟刚,又号年三郎,携其嫂、侄儿(即十八郎与妻仇十六娘及其儿子)由宁化石壁村迁至上杭县圣云里九土四家(今陆丰乡三坪村)建立根据地。

据《刘氏家谱》记载,上杭官田的祖先是钱居郎,字丑寒,曾任御史、滑县知县。南宋绍兴二年(1229年),他为躲避垂金王贪官祸害,便带着后代经宁化来到杭州。他南下时,看到钱田(今官田)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便选在此地创业。

据上杭叶氏族源考证,叶氏始祖叶耀九十五代孙应玉,又号五郎,为叶氏第五子,南宋绍兴年间由徽州府河源县迁入上杭县,在苏里中都港头建立根据地,成为上杭中都杜康叶氏的始祖。

据上杭丁氏族源考证,上杭县丁氏的创始人是十二承侍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戊申进士。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诏令丁十二为承侍郎,派往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任县令,当时县衙设在钟寮场。任期届满卸任后,由于他为官清廉,百姓纷纷劝他留下来定居,加之当时回江西路途遥远,便定居在钟寮场。他年老去世后,与妻子葬于钟寮场古寺后约一里地处。

根据上杭温氏族源流,上杭温氏始祖九郎北宋时由宁化石壁迁居上杭安乡洪山塘建立居所,九郎墓地修建在安乡枕头岗。

赖氏家族的创始人赖彪,唐僖宗乾符元年(874)授锦衣卫副使,升任制典将军,由浙江处州松阳县迁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赖氏家族第十一代世袭将军头衔,在上杭繁衍生息四十余代。母兰氏葬于上杭古田义石铺。

除上述姓氏外,罗祥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还列举了从宁化、长汀迁入上杭的魏、曾、许、饶、华、邓、吴、吴、罗等姓氏。民国版《上杭县志》记载,从宁化石壁迁入上杭的姓氏有孔、鲍、朱、吴、关、周、胡、余、袁、詹、颜、龚等姓氏。新编《宁化县志》记载,从石壁迁入上杭的姓氏有易、李、沈、龙、唐等姓氏。

这些客家大姓在上杭繁衍生息约有30至38代,其后裔分布在城乡。据新编《上杭县志》“人口”一文,根据1987年人口普查,全县有141个姓氏,千人以上的姓氏52个,3875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万人以上的姓氏有黄、陈、丘、李、张、林6个。黄姓人数最多,有5870户,29684人。

宁化石壁曾是客家族群形成时期的中心,位于宁化西部,与江西省石城、广昌等地相邻,为一平坦开阔的盆地,包括今河口、槐土、方田、吉村一带,周围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因地处闽赣交界,地理条件特殊,地处偏僻,先后有100多个姓氏、140多批客家人迁徙于此。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宁化总户数已达12588户、44930人。但因战乱蔓延、地域限制、人口剧增、土地纠纷压力等诸多因素,客家人不得不在此暂时休憩。 仅隔了几代人,他们就纷纷奔向外面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如石壁村在同期客家姓氏曾达80多个,而现在只剩下5个姓氏。

从以上史实可知,上杭是闽西客家重镇的腹地,数以万计的客家人在这片腹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致富之后,或因战乱、天灾,他们沿着浩浩荡荡的汀江,不断迁徙到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3、上杭是海内外众多客家后裔向往的祖籍地。

1、挖子坪(街巷)调查

近年来,上杭县地方志委员会接到不少海内外寻根人士的来信。如广东始兴县陆氏说:“……孟建八世孙,从福建来,住上杭大塘澳洼子乡。”粤北翁源县,李、王、张、郭等姓氏均说其祖先来自上杭洼子坪(有人称其为洼子街、洼子巷)。上杭县图书馆近年来广泛收集客家家谱。广东南雄两位老人寄来罗氏家谱,说“南雄的姓氏多由上杭洼子街迁来。”洼子坪(街巷)现在在哪儿呢? 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升为县,县治设在丘子堡(今永定县高北北山)。后县治迁至别沙(今白沙镇别沙村)、峪口市(今旧县乡泉坊村)、钟寮场(今蔡溪镇荣石村)。直到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才迁至郭坊村(今县治临江镇所在地)。城墙修筑始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历时238年,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落成。修筑过程中,北门城大量挖土烧砖,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鱼塘。 汀江沿着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三道拐过去,于是民间便有“东边无路,西边无战场,南边有河,北边有塘,告子孙莫攻上杭”的民谣。临城镇城北村至今还有“大塘面上”一地名。大塘坳与今天的大塘面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塘坳在城北附近是毫无疑问的。瓦子坪(街、巷)的由来应该说,当时由于修筑城墙加瓦片的需要,在县城附近修建了许多砖窑,形同街道,那些地方当时就叫瓦子坪街(巷坪)。今天县体育馆、民政局、群英巷等单位和居民在清理地基时,发现地下许多楼层都堆满了碎瓦片。 由此可见,明代上杭城确有洼子坪(街巷)地名。宋明时期,上杭曾编纂五卷《上杭县志》,但均已失传。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洼子坪(街巷)旧名已无从考证。但客家宗族迁徙史记载中,多有洼子坪、洼子街或洼子巷来自上杭,说明客家先民在上杭得到认可。

2、汀江把上杭客家人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海内外的客家人后裔都痴迷于上杭。

明崇祯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年),上杭遭受水旱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张恩宣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爆发,历时十年,战区包括闽、粤、赣三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七月初七(八月十二日)夜里,天降大雨,上杭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灾,城内水深十余尺,南门城垛上可以开船,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整座城池一片沼泽,汀江东西南北三面民房的泥墙全部倒塌。 孩童、妇女的哭喊声和痛苦的哀号声不堪入耳,四个村落受灾尤甚。咸丰七年(1857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率领三十万大军,攻占汀州府长汀。上杭城虽未沦陷,但四乡基本被太平军控制,并转战杭、川,达9年之久。200多年来断断续续发生的灾害和战乱,迫使上杭客家人大批沿汀江迁徙到广东梅州、惠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后又由广东、福建迁徙到香港、澳门、台湾等东南亚国家。 孔、温、曾、詹、谢、龚等姓氏的先祖,不仅是上杭各姓氏的开国先祖,也是入闽各姓氏的先祖,或客家先民。他们在上杭繁衍生息,迅速发展,后又沿汀江向外迁徙,成为一个庞大而兴盛的宗族,在徽州内外客家大姓中占有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力。一些姓氏的后裔,如李等,还影响了一定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客家大姓中的骄傲,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姓氏的后裔从上杭迁徙到新的地区后,进一步发扬了客家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尽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们离开家乡发迹之后,也忘不掉亲人,忘不掉家乡的山山水水,自发掀起了寻根祭祖的热潮。有的带着妻子儿女,有的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汇聚到祖籍地上杭,寻根问祖,沐浴祖籍地风土人情,为祖籍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出力,给祖籍地人民留下美好印象。同时,祖籍地的一山一水、一村一村也给祖先留下了虔诚的身影。

郭氏郭福安及其后裔是客家人的早期成员,在客家民族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郭福安后裔除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各县外,在广东、江西、广西、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均有分布。大文豪郭沫若、越南郭氏宗亲会理事长郭松江、加拿大国际公司董事长郭兰秀、泰国客家会福利委员会副主任郭金峰、台湾空军上校郭启伟、原台湾省政府社会事务专员郭勇、美国杜兰大学博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方大学科学院院长郭定武等都是福安后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祖籍上杭建立了联系,一些上杭郭氏宗亲研究会还邀请他们来杭州寻根拜祖。1999年

6月30日,台湾新竹郭氏宗亲团16人来杭州拜祭祖祖。原台湾省政府社会部专员郭勇一行于1999年冬天来杭州拜祭祖祖。

李氏家族兄弟李牧德、李获德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后,牧德后裔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广东、江西等地各县。获德被后人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高祖”。其后裔移居我国南方各省、台湾、港澳、东南亚各国及欧美等地。清朝著名宰相李光地、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前总理)、台湾李登辉、香港实业大亨李嘉诚等都是李获德的名人后裔。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旅居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美国等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的活德后裔已有3000余人来到上杭寻根拜祖,专程到上杭稔田镇官田村瞻仰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活德而建立的“李氏宗祠”,并慷慨捐资修缮宗祠、祖墓,开展祖地公益事业。

张氏张华孙葬于白沙镇前阳村李家坞后大坪岗,墓地形似“金盘载珠”。陈氏、阙氏二妾合葬于关帝村水尾神仙坑,距华孙墓地约2里,墓地形似“展翅翱翔的凤凰”。汀江又称印江,张华孙被其百万子孙尊为“印江之祖”。

在张华(Zhang Huasun)建立上海之后,他的后代迅速繁殖,从国内外迁移,涵盖了福吉安(Fujian),广东(Guangdong),江西(Jiangxi),亨南(Hunan),亨南(Hunan),惠扬(hunang),泰国,台湾,泰国,麦克阿,泰国人的统计数据台湾有400万人的人口,有105万人的姓氏,其中90%的人是Zhang Huasun的后代。 Uasun和他的妻子。 为了使从Zhang Huasun的墓地到省路的Jiangjun桥的4公里村庄,在台湾的Zhang Taisheng先生的领导下,Wuhua,Yongding Beishan,Fujian等。近年来将钱捐赠给水泥路,并将其命名为“ Jingzu Chuanwan Road”。 国家人民大会常务委员张·丁尚(Zhang Dingcheng)的前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前副主席张Zhen,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咨询会议Zhang Kehui的副主席金山都是张华的后代。

在Qiu家族的Qiu Sanwulang搬到了上海之后,在近一千年的繁殖和移民之后,他的后代成为了在上方的著名姓氏,被称为“ Qiu Half County”,仅在台湾就传播了380,000多个后代。 正如台湾“世界Qiu氏族协会”的Qiu Xiuqiang先生说:“说哈卡的十个氏族成员中有八个是祖先的桑沃兰·锣的后裔,这是在上海敬拜的(jilong gog and panting and fapering and pate and pate and puti and putia and pate and puti and putiat and pate and wity and patiia and patiia and wity pate and patiia and pate and patiia and putiat and putiat and putiat台湾的“世界QIU氏族协会”,Qiu Chuanghuan(Kuomintang的前副主席),Qiu Qinghui,Qiu Zhengji等都是Qiu Sanwulang的后代,都是Qiu Family的后代。关于上海祖先土地的公共福利建设。居住在台湾的同胞Qiu Cheng先生负责筹款和投资。乌斯海旅游区。

Liao家族的Liaohua在上海建立了800多年,他们的后代是Fujian,Guangdong和Jiangxi的第一个祖先。台湾的恩(Entant)热衷于在台湾动员他的家乡,筹集了在上海县建立“台北公寓”的资金。

其他姓氏的祖先,例如江兰的祖先。 En的坟墓在Rentian村庄,Liu的祖先Qian Shilang,他的坟墓在Rentian Town的Huahou村;莱的祖先,他的坟墓在Yishipu,Gutian,Shanghang; 他们被称为上海的祖先,也是居民的后代的祖先,他们迁移到福吉安,广东,江西,香港,澳门,澳门和台湾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也不只有很多。向祖先表达他们的虔诚(作者江Ziming是上海县哈卡协会的主任,而兰·汉明(Lan Hanmin)是上海县哈卡协会的董事)

参考书目:

1. Hakka研究简介(Wang Dong)

2.上一期的上一期

3.每个姓氏的家谱

4.“上香镇新闻”和“ Minxi Township News”

5.上方县编年史

6.关于Hakka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作者:Luo Xianglin)

7.“西方福建的哈卡纪事”

上海哈卡传统习俗

红上海

Shangha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western Fujian, bordering Longyan in the east, Wuping in the west, Changting in the north, Liancheng in the northeast, Yongding in the southeast, and Meizhou City and Jiaoling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outhwest. The county is 69 kilometers wide from east to west and 78 kilo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with a total area of ​​2,848 square kilometers, of which hills and mountains account for about 80%. The terrain slope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belonging to the high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type, with high hills as the main landform. There are 113 peaks over 1,000 meters in the territory.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green all year round, the green water flows all year round, there is no severe cold in winter and no scorching heat in summer, and it belongs to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Hakka Mother River- Tingjiang River及其支流Jiuxian River和Huangtan River穿越全县,为该县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并带来了希望的希望。

在4000多年前,上空的历史已经有了新的历史。它属于三个王国。艾因斯(Ains),人口逐渐繁荣发展,北方歌曲王朝(Northern Song Dynasty)已成为纯Hakka家庭的聚会场所。 在第五年的歌曲王朝时期(公元994年)被晋升为一个县,直到在中国共和国期间,它是在第六和七人的委员会下,在居民的陪同下,它是在中国共和国期间的279年。 Longyan特别地区专员办公室的管辖权(1970年更改为1978年后的朗扬行政办公室,并于1997年废除以建立城市)。

上海是该国著名的旧革命基地之一,在第二次民用革命战争中,苏联中部的重要部分。 Zedong在7月份部署并指挥了Baisha竞选活动;在上港古蒂安镇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的陆军; 从1931年到1933年,毛泽东当时去了苏联中央地区的著名“第一型乡镇” - 上海凯克斯镇进行调查和研究三遍,不仅为红色的第四军提供了生命,不仅为毛泽东的重要出生地,还可以成为吉特的范围。 Lin Biao“日期为1929年6月14日,“ Caisangzi·Double Ninth Festival”,以及在这里撰写或朗诵的其他著名杰作和精彩诗。

上海是一片英勇的红色土地,在第二次革命性的内战中,上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人口不到200,000,当时有12,700人加入了陆军和政府,或者北部从未参加过25,000英里的狂欢。解放后20年,有5900多人通过调查和验证其姓名和大约牺牲时间被确定为革命烈士(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5,633人,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中有110人,在解放战争中有49人,在抗击时代的早期打架时,有112个。 73个村庄被该省指定为革命基础村庄(后来扩展到113个村庄,在1980年代,仍然有1,987个失踪的“五个老人”(即老红军士兵,老地下党员,老联络人,老联络人,老快递员和老苏联的苏维特) 5至1965年,共和国将三人授予中尉和24名主要将军,占福吉安总数的32.53%。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5516.html

关注回声游戏营地,每天白嫖 Steam 小游戏,国产像素独立游戏坏小孩评测
« 上一篇 2024-06-27
魔兽世界卡牌停售,炉石传说接棒,电子化是 TCG 游戏的出路吗?
下一篇 » 2024-06-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