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宋代文化艺术的缩影,他在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仅如此,苏轼在建筑、水利、医疗、养生、酿酒等方面也有所建树,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苏轼的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从词方面来说,苏轼一生共写了三百多首词,其中豪放不羁的词是他的金字招牌。
追本溯源,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诗,就是他任密州太守时写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巡狩》是苏轼豪放诗的处女作。
在写给好友鲜于子君的《赠鲜于子君书》中,苏轼自信地说道:“近来我写了不少短诗,虽无刘七郎的韵味,却也有自己的风格。呵呵!前几日我到郊外打猎,收获颇多,便作一首,使东州壮士拍手跺脚歌唱,并吹笛击鼓,颇为壮观!”从信中所用的语气和用词不难看出,苏轼对自己的这首诗也是十分满意的。
苏轼与豪放诗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初烈》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江城子·密州初烈》的出现,标志着与婉约词相抗衡的新词风的正式形成。
从此,北宋诗坛上,豪放与婉约两大诗派并列开花,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宋代诗坛的繁荣与兴盛。
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肯定了苏轼先锋豪放词的意义:“苏轼词豪放豁达,如诗如文,如天地之妙”,“其文如水质,流布浩瀚,波澜自然成文”。
这是刘辰翁对苏轼豪放诗风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题材广泛,清新雄健,风格独特。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尤其是苏轼的诗开创了豪放的风格。刘辰翁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清代词人徐鲁在《词园丛谈》中对苏轼豪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词有持枪之气,豪迈之气。”在苏轼豪放的词作中,最具有豪迈之气的代表作当属《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忆往事》作于宋神宗开元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因“五代诗案”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正如苏轼所说:“若问我一生之功,黄州、徽州、儋州。”黄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也是苏轼精神升华的重要一站。
苏轼经历了“五代诗案”来到黄州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归宿,苏轼将自己积极参与世事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在接受儒释道思想的过程中,也接受了自己。
黄州的山水减少了苏轼心中的浮躁,儒释道的学习提高了苏轼的修养,在兴衰更替中,苏轼抚平了内心的皱纹,用铠甲遮盖住了自己的柔软之处。
在黄州期间,苏轼心境更加成熟,豁达超脱,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乐观洒脱,随和豁达。黄州是苏轼人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黄州之于苏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使他的诗文创作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许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乃至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名画《枯木怪石》、经典散文《承天寺夜话》等,均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
可以说,黄州虽是苏轼的流放之地,但却是他文学成就第一个高峰的地方。
苏轼飞扬的才华在黄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创作的广度、维度还是深度,都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和延伸,也突破了当时文学的界限,将自己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苏轼在赤壁写下了巨作
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豪放诗篇《念奴娇》就是苏轼游黄州郊外赤壁时写下的。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多次游赤壁,著名的游记《赤壁序》和《赤壁跋》就是苏轼游黄州赤壁时写下的。
词中地名赤壁,又称赤壁岩。赤壁岩位于黄冈赤壁最西端边境,从赤壁山麓向西突出,长近百米,宽数十米。赤壁岩通体石质,凸凹下垂,色泽微红,古时直刺江底,形成岩头。因赤壁岩壁立,如壁而立,故又称赤壁。
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望着东流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不禁感慨万千:青春的抱负和世俗的情怀,都随着五代诗案的发生而成为过去。
苏轼站在赤壁之巅,上上下下地审视世界,忆古忆今,想象力飞扬。汹涌的江水冲击着巍峨的赤壁,激起层层波澜,江水冲击赤壁发出低音炮般震撼的声响。
气势磅礴的场面、壮观的声色,使苏轼进入了天人合一的梦幻境界,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神奇。在江水、赤壁、浪花、波涛的见证下,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豪放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诗虽然只有100字,但千百年来却被人们点赞、转发、评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原文歌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古今英雄。古堡西边,相传是三国周瑜所居之地赤壁。山石穿天,浪花拍岸,万堆雪卷,风光如画,英雄辈出。
回想公瑾的日子,小乔刚出嫁,英俊潇洒,手执羽扇,披着丝巾,在欢声笑语中,桅杆橹化为灰烬。我漂泊故土,多愁善感的人该笑我白发初生。世事如梦,对江上明月,斟一杯酒。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篇以景物描写为主,诗人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目光集中在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身上。
第一部分前三句,不仅描写了长江奔腾东流的气势,而且概括了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诗的开头四个字“大江东去”,诗人从滚滚长江东去的情景写出,文笔如长江之水般磅礴雄浑,气势磅礴,让人心旷神怡。你看,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东流不息。即便在无声的文字中,人们也能听到奔腾的江水声。
这种开头以超重的低音开始,直接开创了写出豪放歌词的典范,在后世许多精彩的开头词中,我们都能找到苏轼《大江东去》的影子。
如南宋诗人叶梦德的《念奴娇》开篇“云峰横起,三面堵住乌关,好美啊”便是叶梦德致敬经典,模仿、改编苏轼《念奴娇》开篇的代表作。
下联三字“浪淘尽”引入“千古伟人”,把浩浩荡荡东流的长江与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叙事时空和想象的场景,为后面文字中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的出现、营造氛围、渲染环境做了铺垫。
《东流江水》表现了长江、赤壁的磅礴气势,苏轼把这种气势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在时空错位的文本和蒙太奇式的镜头中,读者的思绪仿佛被带入历史上某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这两句开篇,不仅使人联想到长江的磅礴气势,而且使人的思想很容易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还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心情的跌宕起伏。
如果要评选诗歌史上最有气势的开篇,苏轼的这两句一定能入选,而且一定能排在很高的位置。
诗人接着写道:“古堡西边,人说是三国时周瑜打仗的赤壁。”苏轼的这句诗里,有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三国时,东吴将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
“人道是”三个字写得十分慎重,同时也透露出苏轼的疑惑。苏轼的疑惑是什么呢?
因为苏轼在黄州城外眺望长江的地方,当地人也称其为“赤壁”,从诗序中的“赤壁忆往昔”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真的就发生在他所站的地方吗?这正是苏轼所担心的。
其实苏轼的怀疑不无道理,因为黄州城外这个地方的准确名字就是“赤壁尼”,但这个地名在当地方言中的读音却接近“赤壁”,所以就给苏轼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事实上,赤壁之战真正的战场并不在黄州。
苏轼不过是在怀古抒发内心的感悟,至于这里是否就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按照一般的文笔,读者会觉得苏轼一定会讲清楚这里是否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
但苏轼就是苏轼,他不会循规蹈矩,而且苏轼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很有信心,他曾说:“我的文字犹如万斗泉,哪里都可以涌出来,在平地上,它畅通无阻,日行千里;在山石曲折之间,它随物而形,变幻莫测。所知道的,就是它总往该去的地方去,总停在该停的地方,仅此而已!至于其余的,我也不知道。”
于是,在关键时刻,苏轼突然改变笔调,用平静、淡定的语气描写了赤壁岩的壮丽景色:怪石刺天,浪花拍岸,万顷雪卷。
这三句话表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象:岸边怪石林立,仿佛刺破天际;惊人的巨浪冲击岸边,激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雪;磅礴河山,美轮美奂如画,一时英雄辈出。
如此画面感极强的词句,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把读者带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惊心动魄的叙述之中,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诗人的精神与胸怀,也让人由衷地敬佩苏轼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学创造力。
难怪连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赤壁赋跋》中也写道:“夏口之战,自古至今,为人所称颂。苏东坡作《赤壁赋》,大概是自比周郎的玩笑。全诗仅百余字,而无山水人物之多意,不愧为乐府绝世佳作。”
元好问的这句话中肯而贴切。苏轼诗中的崇高意象并非完全写实,而是虚实结合,将个体的心灵精神倾注于自然环境中,与历史进行跨空间的沟通。这种内在精神拓展了诗的境界,诗的美感油然而生。
显然,苏轼在描写赤比尼岩的景色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苏轼笔下的赤比尼岩有着无穷的魅力,而这种“自我境界”则来自于诗人内心对于崇高境界的向往。
苏轼在词中用最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绝美风光,唯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诗人向往成就的个人力量。
“山水如画,此刻英雄多姿。”这是诗人由衷的赞美之词,从艺术的角度,诗人真挚地赞美和描写了大自然的美。
风光浩瀚、山川如画,固然是气势磅礴的真实景象,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想象景象,这种想象景象及其气势磅礴,具有决定性作用。
苏轼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精妙独特地勾勒出古战场的凶险局面,写出赤壁雄壮的场面,渲染出诗后半部分所纪念的三国赤壁之战英雄们的环境氛围。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色,而赤壁的壮丽景色又给诗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内心感受让苏轼用飞扬的文采将其全部表达出来。
文字是动人的,是有力的,是温暖的,这样的文字能打动人心,引发人的情感,读这样的文字,能让人心潮澎湃,精神为之一振,所以苏轼的这首诗被称为“有拈花惹草之气,显英雄本色”。
从内容上看,前半句以描写景物为主,后两句则概括前半句,引出后半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聚焦在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身上。而致敬古人,也是苏轼此次来赤壁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诗的后半部分前五句中,苏轼以周瑜形象为切入点,刻画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这一人物,从而进行了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
在三国众多人物中,苏轼尤为钦佩周瑜用智慧战胜强敌的品格。因此,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以“遥想”二字开头,引出五句,集中笔墨,生动地描写和塑造了周瑜的形象:写他美满的婚姻,写他俊秀的青春,写他衣着打扮,写他谈笑自若。
苏轼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选取能够代表历史人物周瑜的典型素材,经过艺术上的浓缩、提炼、加工,从多个角度刻画出周瑜这个人物的形象。
据史料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召见了24岁的周瑜,封他为“建威中郎将”,周瑜不负使命,与孙策一同攻克了宛城。
宛城之战胜利后,周瑜娶了小乔,孙策娶了大乔。宛城之战十年后,周瑜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苏轼在词中把周瑜十年来的遭遇串联起来,在写赤壁之战之前,突然插入“小乔刚出嫁”这一生活细节,用小乔来衬托周瑜,更显周瑜风采翩翩、青春灿烂、前程似锦,足以让人羡慕不已。
“雄姿英发,羽扇丝巾”两句从相貌上描写了周瑜的风度翩翩、风度翩翩。诗人着重描绘了周瑜的相貌和衣着,体现出周瑜作为统帅在战前镇定从容,表明他对于这场战争早已做好了打算,胜利在望。
苏轼的下笔看似随性,却着力刻画周瑜的容貌、服饰,体现出周瑜统帅作战的从容、从容,表明他对此次战争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并且有必胜的把握。
“笑谈之间,樯橹风帆皆灰飞烟灭”两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简练地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仅此一句就凸显了周瑜的勇猛才华,气势磅礴。
据《三国志》引《姜彪传》记载,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型战船,装满干芦苇、柴草,浸上鱼油,佯装投降,向曹军驶去。一时“火势猛烈,风起云涌,战船如箭,飞尘烂烂,北方战船尽被烧死”。
苏轼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简练地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短短几句话,就把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描绘得惟妙惟肖。
苏轼在赤壁的这一段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文学修养,他把文学作品的音调、节奏、质感、句法、历史人物等都用词句的形式表现出来。
读者透过字句,可以窥见历史人物、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创造性想象、虚构意义等,给读者留下更深的想象空间:苏轼如何展现文学作品所说与所表之间的张力。
随后的“思乡之情,多愁善感的人都笑我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一诗,苏轼的词作从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转向了对自我的反思。
在苏轼眼中,周瑜年纪轻轻便能建立伟业,让自己名扬千古,甚至给历史的斑驳记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周瑜相比,他年近五十却荒废了一生,白发苍苍却毫无建树,满腹学识却只能空有抱负,在岁月的流逝中虚度年华。所以“你该笑我多愁善感”这句话看似是诗人的轻描淡写,但轻描淡写的文字中却夹杂着诗人无奈的心情。
可是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即便是周瑜这样的英雄,终究也会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人又何必为平庸而悲哀呢?
苏轼仕途坎坷,抱负难成,与年少有为的周瑜形成鲜明对比。但人生苦短,何必让各种烦恼萦绕心头?不如放眼长江,举杯赏月。
瞻仰古迹,是一种荒诞的感伤,来自心情的激动。唯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最后,诗人举杯向明月,接受静夜的无限美好。
诗的最后几句虽然表现了诗人悲凉的心情,但主基调仍然是英雄本色的情感再现和豪放气质的抒情旋律。
总之,苏轼在浩浩荡荡的东流长江中,在历史上的古战场上,想到昔日的英雄豪杰,感叹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不禁对前代英雄人物产生怀念。
眼中、心中的山川、河流、历史、人物,被一一提及,完全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壮丽、博大的诗意境界。
诗人一旦从“精神的故土流浪”回到现实,便不禁陷入沉思,感慨万千,不禁感慨自己的多愁善感和虚度光阴。
所以苏轼将自己与周瑜相比较之后,虽然意识到自己的成就比不上周瑜,但是论及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思之如此深邃,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人生如梦,江上明月斟一杯酒”的感悟。细细品味这句话,一个心胸宽广、心智睿智、善于自我慰藉的诗人形象仿佛浮现在读者眼前。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的情绪犹如江河中翻腾的激流,又像高原辽阔平原上奔腾的江水,盘旋回旋之后,继续奔腾向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烈好评。
南宋陆游在《历代诗选》中说:“试唱东坡乐府,一曲终,天风徐徐,海雨倾盆。”
明代诗人余淹对苏轼的这首诗作了全面的评价:“万亩浪花吞天浴日,古往今来英雄皆在此。”
明代文学家王士祯评价苏轼的《念奴娇》:“文人此诗,气势磅礴,抒情之情溢于言表,佟将军若在长江上弹奏,必定使江波沸腾。”
后世诸如此类的评论不胜枚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当之无愧、毋庸置疑的。
此诗自发表以来,被后世诗人唱和响应达六十余次,是后世诗集中必唱之作,此诗的古典性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闲谈诗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苏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一气呵成,情绪奔放,用饱满的激情宣泄了心中的不平和愤慨。
综观全诗,苏轼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艺术魅力,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流露出诗人报国之志而又无法实现的远大抱负。
苏轼漫游赤壁,泛舟长江,以豪迈的情怀抒发文采。其诗中的豪迈情怀,首先表现在对赤壁风光的描写上。长江气势磅礴、赤壁险峻的境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崇高的艺术美感;其次,苏轼在诗中以歌颂古代英雄、歌颂山水秀美,抒发英雄情怀,成为一首千古豪放的佳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歌词中那种昂扬的激情与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就像一首乐曲的主调与副调,相得益彰。也为这首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歌词增添了一丝和谐柔和的色彩。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这首歌词最难能可贵之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