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曹操》的歌词中,林俊杰唱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乱不休……”在作者之前的文章《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官渡之战》中,也谈到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结局。按理说,曹操肯定会很快走向统一天下,但为什么曹操最终没能统一天下呢?
从根本上说,这和当时北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东汉末年,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曹操在《草原歌》中也提到过这样的场景:“白骨露野,千里无鸡鸣。百里无一人幸存,思之令人心碎。”当时关中地区的经济是何等的残破,才让诗人说出“千里无鸡鸣”这样的话语!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曹操既然看到这一幕,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力的措施,比如耕种、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等,让北方逐渐恢复了一定的发展,但这还远远达不到汉朝鼎盛时期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不再选择继续和南方僵持下去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没有钱,也没有人继续支持战争~
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另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选择乘胜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208),他亲自率军南下,直指荆州的刘表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此时的中国南方主要分为四大军阀,分别是孙权、刘备、刘表、刘彰。此时的刘备基本没有自己的势力,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刘表、刘彰能力平庸,但他们占据的荆州、益州确实是交通便利、经济富饶的地方。曹操选择攻打刘表也就不足为奇了。曹操大军还未到达荆州,刘表就病逝了,其小儿子刘琮继位,不敢与曹操争权夺势,便投降了曹操。 刘备闻讯大惊,慌忙率军退守江陵,却在长坂坡被曹操大败。歌词中是这么写的:“独走长坂坡,月色太温柔。”
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占领荆州后,便准备顺流而下,攻下吴国。而刘备早在孙权撤退时,就派诸葛亮前去与他会面,商议联吴抗曹之事。当得知曹操要攻吴时,吴国人民也像曹操当初一样,犹豫不决,是应战还是投降。诸葛亮的到来,促使吴国下定了决心,要战……
最后孙权派周瑜率领三万大军与刘备一万大军会师曹操。双方在赤壁相遇,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接下来便是大家熟知的火烧赤壁的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从此,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破灭,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确立~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要说这场战争中谁获益最多,那便是刘备了。他从战前一无所有,到战后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土地。211年至214年,刘备西攻刘章,取得益州,逐渐扩大疆土,最终成为三国之一。
如果说赤壁之战只是初步确立了三国瓜分世界的格局,那么,三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图片来自网络
客观地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可攻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经济上,蜀汉所占益州,因“万里沃野”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吴所占长江中下游地区,自东汉以来也有一定的经济发展,足以建立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主观方面看,三大集团的首领、谋士、将领基本水平相当,各君主身边都拥有一大批人才。曹操对用人不挑剔,只看其才,所以“勇将多,谋士多”。刘备、诸葛亮待人诚恳,懂得任人,“能用人之时,人尽其才”。孙权任用能与部下共事的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忘其短处,重其长处,也使吴国“奇人云集,骁勇之林”。
这种人才与智慧的均衡,使得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尽管跌宕起伏,却能保持基本的力量平衡,做到“平分江山”。再加上孙刘联盟,进攻能力不足,但防守能力还算不错,曹操单独对抗一个国家绰绰有余,却无法战胜两国联盟。就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奠定了长久不衰的局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