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算是其中最出色的谋士之一。然而出道前,他只是一个书生,在田间劳作,过着“隐居”的生活,显得默默无闻。然而刘备却三次拜见诸葛亮,请他助自己打天下。这让人不禁疑惑,刘备为何三次拜见诸葛亮,选他做辅佐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和刘备当时的情况是息息相关的。
刘备刚起兵造反时,虽然胸怀称王称霸的雄心,又有关羽、张飞等勇将辅佐,但因没有正确的发展道路,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起初“投奔青州公孙晃”,后“投奔徐州刺史陶谦”,随后投奔曹操,再投奔袁绍,最后“逃至荆州,投奔刘表”。结果南来北往二十余年,满头白发,依然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这种状况,与刘备集团人员构成的局限性有关。刘备本人在战略战术上“不如魏武”,他的结拜兄弟关、张勇虽勇而不智。刘备集团缺乏曹、孙集团中那种睿智的战略人才。这是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军事集团,他们不懂得高水平的智力活动对自己事业的决定性意义,对天下形势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谋略,长期以来,他们被走一步看一步的经验主义所支配。
刘备集团缺乏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这和他当初不重视文化人才有关。徐州的陈登是一个很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刘备做徐州刺史的时候,陈登扶持过他,但刘备并不重视他,后来陈登又投奔了吕布。所以后人说:“若陈登还在,昭烈收复徐州之时,必定会努力遵纪守法,忠于王室,也未必会丢掉土地,北逃。”所以刘备“三拜诸葛亮草堂”,这是他在屡遭挫折、反思失败之后做出的决定。他去荆州拜访名士司马德操,寻求人才。司马德操告诉他:“识时务者,重用英雄,此中有伏龙、冯醉。” ”伏隆就是诸葛亮。不久,他从徐庶口中得知,当时诸葛亮正在隆中耕耘土地。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三次拜见诸葛亮,最终以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他的合作。诸葛亮给刘备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隆中策”。
其主要内容,是以“制荆、益”为根据地,进而“西和夷,南平夷、越,与孙权交好”,等待时机进军中原。
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这是唯一一条符合当时客观条件的发展道路。
诸葛亮的“隆中计”为迷茫中的刘备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很快摆脱了被动局面。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大将,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终于取得了荆州、益州,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7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