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不该看《水浒传》?我也想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本文中的“年轻人”是指中小学生。
1.《水浒传》被列入“四大经典”
中国人喜欢用“某大文豪”、“某大名著”、“某大奇书”等称谓来指称有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所以有“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说法。“四大名著”这一称谓由“四大奇书”演变而来,一般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小说,但不同朝代所指称的有所不同。“后七子”领袖、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世贞是最早提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的人,他所称的“四大奇书”即《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 冯梦龙在王士祯之后也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他的“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清代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李渔认为,王士祯的“四大奇书”分属不同体裁,不宜放在一起,而冯梦龙的“四大奇书”则属于同一体裁,都是长篇通俗小说,可以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奇书”。经过李渔的肯定,冯梦龙的“四大奇书”开始广为流传,被人们接受。然而,“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却因为其中过多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被认为是淫秽小说。清朝顺治年间,曾颁布十余道法令,在全国范围内查禁、销毁各种淫秽小说。 《金瓶梅》及其续集被列为禁书。后来,清乾隆年间刊行了《红楼梦》,虽然与《金瓶梅》内容相似,但《红楼梦》因刊行时间较晚而未被彻底禁书,于是《红楼梦》便逐渐取代了《金瓶梅》,成为新的“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这个名称出现得比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因为无论是建国初期李希凡、蓝翎掀起的讨论《红楼梦》的热潮,还是“文革”后期的“批《水浒》、《批宋江》”运动,发表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四大名著”。1982年4月1日,《国外社会科学》发表的《法国出版全译本》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金瓶梅》称为“四大名著”,但和今天所指的并不完全一样。
1982年6月,《红旗》杂志社文艺部编著的《论文艺和群众》出版,书中收录的署名“田丁”的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性理论》明确指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和它们创造了许多艺术原型分不开的。”在1981年大陆出版的郑国权等编著的《文艺理论》一书中,也首次提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把纷繁复杂的人生事件……组织成一座完整的建筑。” 可见,“四大名著”这一称号的历史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之后才逐渐得到认可。
《水浒传》被列为“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除了其官逼民反、惩恶扬善、惩治贪官、侠义之士的内容主题,以及其符合广大读者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艺术性极强、表现力极强的描写叙事手法外,或许也与肯定历代农民起义的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取向有关。
2、《水浒传》“不适合青少年观看”?
俗话说“少年不读水浒,老年人不读三国演义”。“水浒”就是《水浒传》,“三国”就是《三国演义》;“读”就是“读过”,“不读”就是“不适合读”。“适合”和“不适合”不是一回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读”有些绝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里只谈《水浒》的“适合”和“不适合”。
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一些篇章都被收录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如《陆廷杰打镇关西》、《用计取寿礼》、《林冲雪夜上梁山》、《夜宿山庙》等(不同版本所选篇章有所不同)。有些篇章被选入教材,教材编辑们也仔细检查了所选内容是否适合学生阅读,大家似乎也没有什么负面看法。
近年来,新课标将《水浒传》纳入中学生“全书阅读”名单,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例如,据澎湃新闻报道:2022年12月,有网友建议将《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剔除;对此,2023年2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作出回应。(详细见澎湃新闻、现代快报等2023年2月10日报道:《水浒传》毒害青少年,应从教材中剔除?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也可参见新华网2023年2月12日转发的摘要:《水浒传》应从教材中剔除?官方回应!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我和浙江网友有类似的看法,几个月前我在喜马拉雅上听有声书《水浒传》,听到剧情中那些血腥的场面,忍不住留言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在当地一所初中读《水浒》,是在“批水浒、批宋江”的文革特殊背景下读的。文革把文化革命化了,似乎只有《水浒》、《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才被允许出版(有点夸张,但有“似乎”)和借阅。当时书海枯竭,书山冷清,几乎没有书可读,所以我饶有兴致地读《水浒》。然而几十年后,我在喜马拉雅听《水浒》有声读物,感受却与当初的印象完全不同:《水浒》虽然有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打劫民宅、滥杀无辜、践踏生命。 梁山“好汉”们的恶行比唐山黑社会还要恶劣得多……在构建法制和谐社会的21世纪,水浒确实“不适合青少年看”!
这条留言体现了我几个月前听书的感受,也体现了我现在对《水浒传》是否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基本看法。至于将其评为“不适合”的基本理由,我只说了“《水浒传》虽然有官逼民反、上梁山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劫掠、滥杀无辜、践踏生命的内容”,并没有像那位浙江网友全盘斥责那样做出极端的言论:“本书恶意中伤、丑化女性(其恶毒程度令人发指),情节极其不合逻辑(一百零八人中大部分上梁山根本没有逻辑,都是作者强行塞进去的),肆无忌惮地推崇滥杀无辜(作者有越坏越好的反道德观点),对人性价值的摧残程度已经刷新了人性的下限; 作者极其黑暗变态(什么恶心人都写),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了好结局,给予他们无限的同情,又歌颂他们滥杀无辜的恶行。这是我见过最毒的小说。”这位浙江网友还说:“百度贴吧上这本书的大量批评就是明证。”由此可见,给《水浒传》差评的读者还是不少的。
“合适”与“不合适”不能一概而论,不仅因人而异(例如教科书编辑认为“合适”,而浙江网友认为“不合适”),而且因时而异……
由于经历和认知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水浒传》讲述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反抗压迫迫害、惩治贪官恶霸,后来接受宋朝的招安,为国奋战直至最后灭亡的故事。其中有逼真生动的人物刻画、引人入胜的剧情,还有江湖忠义、仗义复仇、血腥厮杀的描述,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审美需求和阅读趣味。但青少年大多血气方刚,容易情绪化冲动,理性思考少,容易叛逆不守纪律,容易“该出手就出手”,从而惹是生非,甚至酿成恶性案件……因此,青少年可能“喜欢”读《水浒传》,但未必“适合”读。青少年时期是审美、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审美观、是非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教科书、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影响。虽然青少年不可能在完全净化的温室中长大,应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但还是需要适当净化环境、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课程标准中推荐选读,规定必读)。
或许,现实中的极端事件可能比《水浒传》中描述的更加暴力、血腥、丑陋,但正常的审美、是非观、价值观对现实中的暴力、血腥、丑陋都是厌恶、批判、否定的。而《水浒传》对速成义气、仇杀的血腥、暴力描述,是欣赏、赞扬、肯定的。《水浒传》中对仇杀的描述,过于血腥、暴力,杀人者只顾仇杀的快感,视生命为无价。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十五人,除3人是“该杀”的仇人外,其余都是无辜的;梁山好汉在江州劫杀场,只为救宋江一人,“不顾吏兵民,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针对群体的仇杀场面令人毛骨悚然,针对个人的仇杀场面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下面举一个例子:
梁山湖人劫了江州刑场,救出了宋江。接着又攻打武威军,活捉了黄文炳,杀了他全家。宋江剥去黄文炳湿漉漉的衣服,绑在柳树上,叫众头领坐下,质问黄文炳为什么要害他,最后说:“哪位兄弟帮我做一下?”李逵跳出来说道:“我与兄弟把这家伙砍了,看他肥肥的,烤了吃也不错。”李逵先用快刀砍下他的腿,挑出好的,放在面前的炭火上烤着吃,下酒吃。砍了一块,烤了一块,等没有了,就把黄文炳砍了。李逵硬是用刀剖开黄文炳的胸膛,掏出心肝,做了一碗醒酒汤给众头领喝。见黄文炳被砍了,许多好汉都来到草堂向宋江道贺……
《水浒传》用欣赏、赞扬、肯定的语气和情绪描述了这段叙事和场景。我想问问各位读者:读完之后,你们是感到心旷神怡还是心惊胆寒?答案可能因人而异:热血沸腾的青少年可能更可能是前者,而冷静理智的成年人则更可能是后者。当然,那些杀人如麻的成年人也可能是前者。
成年人读《水浒传》会遇到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通常会辩证理性地思考:“文臣”宋江投身“流氓”,成了“流氓老大”,这在当今社会允许吗?(电视剧《狂飙》可以找到答案)宋江认为一切坏事都是贪官所为,所以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甚至帮助皇帝征伐同族,这是忠义还是愚昧?(电影《满江红》可以找到答案)梁山好汉的“义举”在当今社会允许吗?当代的《水浒传》能出版吗?……或者:我们不能用当今法制、文明、理性的标准去衡量、要求古人!答案是:是非对错、美丑一视同仁。我们为什么要“双重标准”,说宋代梁山“土匪”是“英雄”,而现代的梁山“土匪”是“流氓老大”、“黑奴”? 这也叫与时俱进?有人说: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而不是驯服听话的奴隶;答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好回答,但至少不要热衷于打砸抢劫……
总之,青少年是否应该读《水浒传》,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摘录可以,但全书则不然……
3. 一些补充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应浙江网友:我们认为《水浒传》内容能够入选教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布局、情节、人物塑造、叙事等方面无疑都非常有特色、非常成功(至于浙江网友质疑的一百零八壮士上梁山的“逻辑性”问题,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去”与“不去”都具有无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直接、主要感知到的很可能不是表现形式而是表现内容,因此《水浒传》血腥暴力内容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第二,《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良好载体。答卷人认为:“《水浒传》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这是阅读《水浒传》无法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传》就一定会让中学生误入歧途吗?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的深渊,《水浒传》与当代青少年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该说法有道理。“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的深渊”,《水浒传》无可厚非。但也不能成为借口!答卷人还表示:不能因为《水浒传》充斥着“暴力”等元素,就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与“糟粕”,用理性的态度去解读,通过解读实现“去毒”。这个道理也是对的。 也似乎在暗示“批判性阅读”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区分“精华”与“糟粕”,通过解读达到“去毒”的目的。但这对教育和青少年来说,似乎太理想化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怕什么毒药,又何必怕水浒?阅读材料和书籍,是否需要“挑选”和“把关”?什么不能放进“批判性阅读”的盒子里?真的可以吗?
第三,《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受访者认为,《水浒传》向我们展现的不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这是《水浒传》被列为名著的原因,也是我们(包括中小学生)应该一遍遍阅读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生应该如何阅读名著《水浒传》呢?在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人物、社会、人性等,如“庙堂之乱与江湖理想”、“个体迷失之路的偶然与必然”、“欢喜冤家与暴力杀戮”、“水浒传中女性的是非”、“侠义与忠义”、“江湖之善恶”、“叛逆与投降”等专题研究性专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这些思辨性专题进行深入阅读,既能进入文本的深度,又能培养其个体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想法,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想要“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6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