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姓名之谜:单名并非高贵象征,双名亦非低贱之名

开场:名字之谜

说到三国,除了刀光剑影、英雄辈出外,还有一个现象也让现代人颇为好奇:当时那些大人物的名字,为何都这么简单,仿佛集体约定只用一个字?关羽、曹操、周瑜……这些响亮的名字,仿佛是那个年代身份证的缩写。更有甚者,《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双字名字的朱建平,还是个算命先生,仿佛双字名字成了“低调”的名字。三国时期是盛行“极简主义”,还是另有玄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神秘的一字之谜。

单名≠贵,双名≠贱

首先,我们要打破一个误区:单名不是什么尊贵身份的象征,双名也绝对不是卑贱的名字。当年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就叫“刘基”,与“刘三哥”谐音。他的兄弟们就比较接地气,叫“刘大”(刘伯)、“刘二”(刘忠)。至于他们的老父亲刘太公,连名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足见当时普通人对待名字的态度——实用为主,不必太讲究。

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霍去病、李广利、卫长君……他们哪一个不是双名的?他们有的出身寒微,有的为孔子弟子,就连秦朝的宰相吕不韦,也是双名的。就连皇帝的子女也不例外,张良的儿子张步之,汉惠帝的儿子刘步之,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都是双名的,而且个个都是显赫一时。所以,单名、双名,与社会地位无关,纯粹是看心情,或者看当时的社会风气。

时间旅行者王莽和他的“书呆子改革”

那么,东汉、三国时期,人们为何突然爱上单名呢?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一个疑似“时空穿越者”——王莽。别误会,他并没有真正穿越,只是行为举止过于先进,所以被后世戏称为“时空穿越者”。其实,王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尤其痴迷儒家经典《春秋》。这本书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被王安石评价为“破晨报”,但在西汉儒家学者眼中,它是一部蕴含孔子道德教诲的“宝书”。

王莽学儒,自然绕不开《春秋》。当时《春秋》的解释学有五大流派,王莽属于“春秋公羊派”。这一派有个观点:“诛二名,二名不礼”。也就是两个字的名字不符合礼仪。王莽听闻此言,心想正合他意,当即下旨:从今以后,取名只要一个字就够了!他的孙子王徽宗当即改名为王宗,以示改革的决心。王莽政权虽然短暂,但这股“单名之风”却根植于儒家经典,一直延续到汉末三国。

“名字碰撞”之战:三国时期的“重名圈”

王莽这一变故,让史学家和三国迷们犯难了。三国人物本来就很多,由于大家都用一个名字,重名率一下子飙升。马忠、刘聪、张苞……这些名字在《三国志》中反复出现,仿佛是一场大型的“找茬”游戏。蜀汉有个镇守南方的将军叫马忠,吴国有个活捉关羽的马忠;刘表的小儿子叫刘聪,刘备的孙子也叫刘聪;张飞的儿子张苞,李傕的将军张苞,还有一个督军张苞……这简直就是一场“撞名大战”,让人难以分辨。

更有意思的是,东吴时期,有两个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于禁”字:周瑜,字公禁,诸葛瑾,字子瑜。单从名字上看,他们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兄弟,毕竟“于”和“瑾”在他们的名字里是相通的。所以,如果有人觉得他们的名字不一样,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反驳:“名字不一样?我看你们是一样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三国时期的人物为何偏爱单字名字?除了王莽的“穿越变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单字名字简洁有力,符合《春秋》“一字褒扬,一字批判”的文风。在那个崇尚简洁深意的时代,一个字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忠”“勇”“德”“义”等字常被用在名字中,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双字名字虽然蕴含了大量的信息,但在崇尚简洁的潮流中,却显得有些多余。

此外,单字名字容易记忆,容易流传。试想,在那个口耳相传、竹简盛行的时代,一个朗朗上口的单字名字无疑更容易被人记住,从而在世人心中留下好坏的口碑。因此,三国英雄们选择单字名字,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也有实际的考虑。

结论:名字的艺术和历史的印记

三国时期,单字名盛行,这得益于“穿越式改革家”王莽的推动,也得益于《春秋》文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得益于人们追求简洁而有意义的名字。虽然这种“单字风潮”给后世带来了一些辨识难题,但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名字艺术和历史印记。下次读《三国》遇到重名现象,不妨一笑置之,毕竟“重名”也是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51853.html

探究三国时期名字多为两字的原因,背后竟与秦朝取名制度有关
« 上一篇 2024-05-31
教8.4分鐘讲解wepoker德州私人局透视软件下载!太坑人了“原来有猫腻-知乎
下一篇 » 2024-05-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