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钟爱三国?
文字| 廖宜洲
编辑|赵蓬芳
回到三国时代,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一起上阵杀敌,是很多人从小就无法抗拒的幻想。 如今,在《卧龙:天陨》这款游戏中可以再次实现。
3月3日上映的《卧龙:天塌》堪称2023年中国玩家最期待的3A大作之一,自去年6月首次曝光后,多次出现在微博和TikTok上。次以断路方式。 音乐、哔哩哔哩等平台上的热门搜索。 制作团队过去发布的两款《仁王》游戏都是好评如潮的佳作,其开发能力毋庸置疑。 但很明显,三国题材才是这款游戏备受期待的真正原因。
游戏中,玩家将化身无名武士,运用“流利的中华武术,闯入妖魔横行的三国乱世”。 这正是标题的含义。 制片人安田文彦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大家都知道卧龙一般指的是诸葛亮,这里我们取隐龙的意思,隐喻当下默默无闻的主角,以及未来将发光发热的主角。”三个王国的英雄。”
游戏行业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是2019年策略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志》发售,当时游戏首周销量突破100万份。 根据Steam上的评论语言,国内玩家可能贡献了一半以上。 。
不同的是,《卧龙:天降》是一款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的ARPG游戏,直播和传播效果也比较好。 参考前几年的《只狼》和《艾》,游戏模式有些相似。 《埃尔登戒指》和《卧龙:天国的陨落》就国内热度而言,还有很大的发酵空间。
无论《卧龙之天塌》最终结果如何,国内玩家心里永远都有一根刺——这又是一部“日本人制作的三国之作”。
即使暂时抛开中日两国产业路线和游戏品质的差异,日本对三国志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对异国故事的喜爱。
爱三国,你爱到什么程度呢?
2020年,一部名为《三国志:新诠释》的电影在日本上映。 就走的是恶搞路线。 整部电影充满了颠覆的人物和日本的笑话。 豆瓣上有高赞评论说:“陈寿看了一会儿。” 哭”。
然而,“解构”或“颠覆”要想有市场,前提是观众对文化矩阵足够熟悉。 《三国演义》最终在日本拿下40亿日元票房,位居日本年度票房榜第七位。 在另一个背景下很容易理解这笔真金白银的分量:如果《日本战国》在中国拍摄并上映,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日本的二次元产业远比真人影视发达,三国题材一直是热门题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制作了一部耗资15亿日元、历时4年的动画连续剧。 动画分为《英雄黎明》、《燃烧的长江》和《遥远的土地》三部分。 其侧重点和全国影响力与20世纪90年代末央视制作的国产动画《西游记》类似。 第一部《英雄黎明》的同名BGM后来被TVB的《天龙电影》等作品所使用,在国内也非常有知名度。
漫画领域最早的“三国志”热潮是横山光辉的《三国志》。 该作品于1971年开始连载,16年后完成。 单册共60册,重印70余次。 这是无数日本人的三国。 启示。
20世纪90年代,《蓝天通道》在动画领域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这部漫画完全以曹操为主角,用日本热血漫画的风格重构了三国故事。 从此,日本漫画、动画中三国题材的发展脱离了历史小说的范围,可以以任何人物为主角,也可以与任何流行元素相结合。
《一骑千人》从2000年开始连载,把舞台变成了青春校园,带有浓浓的宅男卖肉属性; 2002年的《诸葛孔明:时空》迎合了女性读者,把人物全部变成了帅哥。 ; 2007年的《钢铁三国》夸张的奇幻战斗风格; 2010年的《SD高达三国》,顾名思义,就是三国版机甲乱斗结合高达IP……
这种“魔改”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也是日本娱乐业产出足够三国题材的保证。 新上映的《卧龙:天国的陨落》“老实说”并不现实。 而是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在游戏中加入了很多神魔元素。
在游戏领域,日本堪称向世界推广三国文化的先驱。 这一切都始于光荣株式会社总裁江川洋一收到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个人电脑。 荣耀从一家染料公司转型为游戏公司,并于1985年发布了全球首款三国题材电子游戏《三国志》。
一款游戏的受欢迎总会吸引模仿者和竞争者。 《三国志》之后,很多日本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三国志游戏。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南梦宫的《霸王大陆》和卡普空。 《吞天地》等。 不过,只有光荣一直在同一领域耕耘,后来又推出了《三国群雄》和《真三国无双》两条产品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两个系列不仅还在不断推陈出新,而且还有着强烈的“反向晋级”倾向。 经常跻身App Store畅销榜前10名的《三国志:策略版》来自光荣官方授权的《三国志》。 前年在内地上映的《真三国无双》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日本游戏改编的中国电影”。
当然,日本不仅愿意自己开发,国内的三国题材作品过去也经常流行。
中央电视台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就颇为典型。 在中国播出后不久,NHK电视台就漂洋过海,以每集1.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版权,并以每集1万美元的价格用于日语配音。 经过后期制作后,于1995年4月在日本播出,并应观众要求,三年内播出了两次。 去年,剧中关羽的扮演者卢书明去世,不少网友在推特上发文哀悼。
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上)》在日本上映时,连续五周蝉联票房冠军,并最终以5241万美元打破亚洲电影(不包括日本)在日本的票房纪录。 一年后,这一纪录再次被打破。 《赤壁(下)》以5637万美元的成绩再次突破。 新京报报道称,《赤壁》在日本的满意度高达90%,吴宇森认为“这与日本人民对三国文化的热爱有很大关系”。
这种热情有时会驱使普通人做出惊人的事情。 自称“宅男”的小樱平时待在家里,不懂中文。 然而,由于他对三国的热爱,他完成了为期180天的跨境背包旅行,参观了国内100多个三国景点。 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三国志》,出版当年曾登上亚马逊旅游写作销量榜榜首。
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日本曾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将三国的军事战术和用人方式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中。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
1985年,《心愿》杂志周年纪念版编撰了《三国志:商学宝库》特刊。 专版中有学者提出,松下幸之助利用了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把松下电器打造成大公司。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立马正介曾编撰过一本关于三国研究的书目。 1979年至1987年8年间,出版三国经济管理专着18部。
这种现象或许会让国内读者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进入21世纪,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时,《三国人际关系》、《三国管理》等书籍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中国“以史为鉴”并不罕见。 日本也有类似的社会氛围,这反映出他们已将三国文化转化为本土文化。
日本对三国的综合性学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日本二萨学社大学中文系伊藤慎太郎教授每年都会出版《日本“三国”研究论文目录》。 统计范围包括各种专着和论文,2019年共91篇文章。(本),能查到的最近一篇是2021年。尽管“学会连续两年举办网络研讨会,数量为远少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前”,仍为46个(本)。
从外来文化到本土文化
很多人在日常接触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日本对“三国”一词的使用非常混乱。 不仅不专指陈寿所写的历史书,甚至可以用在小说、漫画、游戏等后来的改编中,这颇有中国“三国志”的统称。
这种使用习惯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三国演义》的翻译史。 使用习惯只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副产品,厘清日本对三国的接受,基本上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日本人为何热爱三国”的问题。
唐朝时期,日本天皇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考察,史书《三国志》也传入日本。 《日本国家史料目录》对此有明确的介绍:“《三国志》卷六十五,晋王为妃。陈寿撰,裴嵩注。”宋代。“三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760年的一本贵族传记《滕氏传》中,书中有评论写道:“我国也存在董卓的暴政”,由此可见“三国”。当时被一些贵族读过。
然而,古代日本贵族与平民之间存在着文化鸿沟。 三国故事在日本的火爆,一定要归功于《三国演义》。 已知最早出版的《三国演义》是1522年的嘉靖版。日本对《三国演义》最早的记载是《林罗山先生文集》附录中的阅读清单。 ”于1604年(当时贵族可以直接阅读中文),并跨越国界传播。 这速度在古代就已经很快了。
当时的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政治稳定,生活安定,娱乐盛行。 1689年,京都天龙寺的一对僧人兄弟以“湖南文山”为笔名,完整翻译出版了《三国演义》。 这是日本第一次翻译外国小说,而且纯粹是出于非功利的目的。 这部小说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此译本参考的是李卓吾的批评版本,而清代中国《三国志》的主流阅读是毛宗纲的版本,起草于1679年。虽然内容上的差异造成了后来的许多影响,但几乎可以认为此时,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和日本流行。 两国的人气基本同步。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当时湖南文山将书名直接翻译成《三国通俗演义》。 这个译本的影响持续了二三百年。 后来日本兴起翻译毛宗纲版本的风潮,只有少数几个版本被翻译成《三国演义》。 就这样,《三国演义》就被固定为史书和小说的通称。 ,并慢慢扩展到指整个三个王国的主题。
在江户时代,《三国演义》也曾产生过一些光芒四射的影响。 例如,引发了民间的“唐话(汉语)学习热潮”。 《金泽大学中国文学课堂纪要》记载:“1711年至1716年间,《三国演义》以语言教材的形式成为学习用书之一。”
另外,与我国明清时期类似,小说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 在日本,这种效果主要体现在浮世绘和人偶净琉璃上。 1709年,人形净琉璃第一次表演“诸葛退,中大诞生”。 此后的几个世纪里,三国故事同时存在于隔海相望的大陆和岛国的民间艺术舞台上。
还有大量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图画书,如《三国解读》、《图画书三鼎窝孔明》等。学者上田希曾指出:“在三国故事中,江户时代后期,日本民众已经熟悉了三国故事,画家们改变了原来小说插图的形式,于是日本出现了大朵的日式插图。”
“大斗版”是指葛饰大斗的《图画书通俗三国志》。 图画书里的人物看起来更像日本人。 铠甲主要是日式分层肩甲和腰甲,也有服装和日本民间服饰相结合的。 这种图案特征意味着从这个时期开始,三国被日本吸收,成为其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形成的古代文化都会被引入现代。 现代日本三国观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一个名字:吉川英二。
吉川英二被誉为“日本通俗小说第一人”。 他不精通中文,便以湖南文山等前辈翻译的《三国演义》为蓝本,以符合日本人欣赏习惯的方式重写、再创作。 1939年起,在报刊连载小说《三国演义》。 他在序言中写道:“我没有简单翻译或摘录,而是写成报纸连载小说。刘玄德、曹操、关羽、张飞等主要人物都是用我的笔墨写成的。”随处可见原文中没有的单词、短语、对话等,也是我的点画。
从结构上看,吉川的《三国志》分为桃园、群星、草莽、辰岛、孔明、赤壁、望舒、图南、处世、五丈原十卷。 《桃园》篇增加了许多以刘备为主角的原创剧情。 全书是这样开头的:
后汉建宁元年。
大约距今一千七百八十年前。
有一个旅人。
除了腰间挂着的剑,他浑身破破烂烂,但红唇、清眉、慧眼、丰润的脸颊,时不时还挂着一抹隐藏的微笑。 总之,他看起来并不粗俗低贱。
后来,刘备站在黄河岸边高喊:
“我的列祖列宗,请保佑我刘备,保护我的百姓,恢复汉室,重建太平!”
无论是描写方式还是人物言行,都明显与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不同。 本书以《星落秋风五丈原》为结语。 吉川说:“孔明死后,我写小说的实力和文学思想都变弱了,只能到此为止了。”
由于诸葛亮的一生既符合武士道精神,又符合哀悼美学,所以他一直是最受日本文人和读者欢迎的人物。 吉川继续放大了这一点。 始末变化之后,不再有《三国演义》的“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的主题。 ,成为了“新日版言情剧”。
更大的变化是在角色层面。 在吉川笔下,曹操是一位英俊的贵族青年,是一位“白脸汉子”,而不是“白面奸臣”,有着立志结束乱世的英雄气概; 关羽没有杀恶霸,没有推车卖枣,而是“熟读《春秋》”,在茅草堂里当了老师;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智近魔”的人。 他之所以能借东南风,正是因为他了解气候。 他故意将祭坛设置得神秘,为自己逃离东吴争取时间。 《退敌五路》是我闭门苦读多日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原著中的一些神化人物失去了光环,赵云的勇敢才更加凸显……
不仅如此,吉川的《三国志》还强调了很多女性角色。 比如,刘备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复兴汉室,因为他的母亲扔了一个杯子叫醒了他。 再比如原著中的“工具人”貂蝉。 刺杀董卓成功后,她被安排留下绝命诗自杀,结局悲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特点也被后世广泛继承。 在《卧龙之天塌》中,有一个堪比女主角的“红晶”角色。 辉煌的比赛重塑了大批三国女性。 甄姬、孙尚香、关银萍等常规人物名字都是游戏创造或推广的。 其中,孙尚香的绰号“宫妖姬”来自吉川的《三国志》。
《卧龙》中的“红水晶”
吉川的《三国演义》出版后,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国民知名度,几乎取代了《三国演义》的地位。 后来,出现了横山幸树的《三国志》,将其改编成漫画,而横山幸树则引发了游戏领域的“三国热潮”……沿着这条路线,如今日本的三国题材作品,尤其是大部分人物设计并没有脱离吉川《三国志》的影子。
“三国”是谁的?
除了可考证的历史背景之外,日本对三国的热爱或许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首先是经常提到的“三国与日本战国时代的相似性”。 这两个时期的时间跨度接近,英雄之战、军事谋略、武将对决等精彩元素也相似。 更重要的是,很多历史人物甚至可以一一对应,因此日本公众很容易接受。
盘踞京都的织田信长,以及“带天指挥诸侯”的天下军事人物曹操,出身平民却晚年征伐敌国失败的丰臣秀吉,有点像刘备。 他被称为“战神”,重视友谊。 上杉谦信让人想起关羽……当然,三国也古老到了战国时期。 一些战国人物活跃时期最初被称为“三国”。 例如,竹中半兵卫被称为“Konaki”。 本田忠胜被誉为“日本张飞”等。
光荣制作的《武士大蛇》系列就证明并弘扬了这种相似性。 游戏只是连接了两个时代。 三国战国时期的数百个人物总能在史实的基础上出土,并能发现一些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
《无武者大蛇3》
容易被忽视的是,中国三国与日本战国的比较其实是一个历史巧合——德川家康结束战国建立幕府后不久,《三国演义》传入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并被翻译。 有了这种时间上的联系,三国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日本也自然而然地将两个相似的时代联系得更加紧密。
而且,《三国演义》在日本也很少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迎金认为:“像《三国演义》这样毫不掩饰地展现马基雅维利策略的流行军事历史小说,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日本人从未见过这样一部用策略“毫无道德障碍地达到目的”的小说,它的稀缺性导致了它的受欢迎。 不仅如此,《三国演义》是在平民阶层成为文艺消费主体的时期推出的。 它恰好填补了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中大众文化薄弱的缺陷,从而成为日本文学艺术创作世俗化的源泉之一。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国”对于日本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根源意义。 日本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者成书于八世纪初期。 更早的历史文献只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最早有记载的历史来自中国的汉朝。 《后汉书·东夷传》中有几条零星的记载:“桓、令之间,倭国大乱,互相攻伐,长年无主。” 从此以后,《三国志·魏书》中所记载的魏国与邪马台国之间的多次交往中,魏王曹睿也曾赐予赫弥胡皇后盖有“日本魏王教授”印章。
换言之,日本民众对三国的热情或许与三皇五帝、大荒神话对很多中国人的强烈吸引力类似。 他们都潜意识地对自己文明的起源感到好奇。
扫掉历史的尘埃,几千年后的今天,日本实际上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三国游乐游憩体系。 如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中日两国“共享”的。 早在江户时代,三个王国就被吸收到日本本土文化中。 然而吉川英二的《三国演义》却将近代的“日本三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方向。
在中国,毛宗纲对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的描写深入人心。 人们阅读并改编自各种文化娱乐作品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但在日本,最初的再创作蓝本是吉川的《三国志》。 这本质上是三国文化的两种类型。
因此,理论上来说,“为什么我们的三国题材总是日本出品的好作品呢?” 这并不是真的,没有必要羡慕或怨恨。
前提是两国“三国文化”在产量数量和质量上实力相当。
1.日本人的肖像。 李长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7
2.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 范宁. 中州学术杂志. 2021年第8期
3.日本人与《三国演义》。 井上泰山.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4. 日本的《三国演义》。 谭良宵。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
5. 日本人为何痴迷三国? 。 平岩佑二. 凤凰周刊
6. 日本人对三个王国的文化着迷。 他们缺少什么以及弥补什么? 。 徐迎金. 南风窗
7.在日本,唯一比东京更火爆的就是“三国”了。 博士。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1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