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那场知名而致命的聊天:隆中对

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_三国时有名的部队

前言

三国苍穹中,既有开天辟地的战略部署,也有夷伯云天的忠勇; 既有独到天眼的巧谋良谋,也有坐井观天的如意算盘。 纵观三国,有无数令人惊叹的对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隆中对》。 短短几句话,就定义了国家近五十年的形势。 与隆中的对策相比,司马徽的热心支持和徐庶的极力推荐只能算是后备和暖座; 刘备三巡草堂,只能算是马累了。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植·诸葛亮传》。 这是东汉末年刘备到隆中拜见诸葛亮时谈话的内容。 也是诸葛亮认真分析、精心谋划天下形势的杰出之作。 他对局势和行动的洞察力和控制力令人惊叹。 刘备-诸葛亮时期,《隆中队》也是蜀汉政权的纲领性文件。

不可否认,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以及对三国时期战略走向的准确分析和重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成为千百年来被推崇的典范。 同时,由于完全符合刘备的战略意图,所以几乎被完全采纳和实施。 但也正是因为“隆中队”战略规划的先天缺陷,限制了刘备集团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蜀汉政权的加速灭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中著名的致命聊天:隆中大战。

三国时有名的部队_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

、《“隆中对”战略思想解析》

与同时代的郭家进对曹操的“十胜论”相比,“隆中对”确实有其战略失误。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道:“连年动员群众,未能成功。”北宋兵艺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志于使有功绩,但没有成功的能力; 有团结群众的仁心,没有利用群众的智慧。”

{1}战略思维的错误

《孙子兵法》强调:“善用兵者,不战而亡敌兵,不攻而拔城,不持久而灭敌国,必为天下而战”。 ,所以军队不会被打败,但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不经过战争就让敌人投降,不使用进攻手段就占领了敌人的城池,不让军队就摧毁了敌人的国家。持续很长时间的战斗,朝着完全胜利的目标努力,才能使军队不致受挫,维护军队的利益。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军事艺术的最高境界。 然而,“隆中队”却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 连年征战,迫使刘备一行人不断征战,求胜,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直至最终失败。 “士兵比胜利更有价值。” 军队作战不能持久,必须力求速胜。

{2}错误的战略选择

“预测敌军胜负,谋划远近险关,这是将帅之道。知其而用战者胜,不知其而用战者败。” 这意味着战略指挥者必须根据敌我双方的强弱来选择有利的形势。 立足战略区域,利用有利地理条件作出正确决策。

“隆中队”引导刘备集团在荆州、益州寻求战略要地。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是非之地。 刘备占领荆州后,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最终有得有失,失兵失将。 益州地处偏僻,地势易进难出。 还不足以统治世界。 诸葛亮从益州起兵,六次出征,六次失败。 自然地理条件是他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3}策略实施中的错误

“勇士是靠外表取胜的人。” 集中兵力对于当时实力并不强的蜀军来说非常关键。 《隆中对》指出,天下若有变,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分路共同进攻,夺取天下,关羽、刘备,而诸葛亮将拥有三支独立的势力。 兵力的分散,使得本来就弱小的蜀汉政权无法集中兵力,所以这场战斗白费了。

三国时有名的部队_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

用人错误

他利用马谡失去了街亭,导致全军溃败。 虽然刘备临死前对他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宜大用,请查收!” 但诸葛亮还是用了,多次请教魏延将军。 诸葛亮拒绝了所有经子午谷进攻长安的计划。 当他屡屡受挫时,他不愿尝试,抛弃了自己的良将。

《三策》提出了“夫掌握将法,力争英雄心”的人才战略。 “军队以赏为表,以刑为内,赏罚分明,将帅威力大”。 只有这样,才能“军队成为天下英雄”。

治军要恩与权并用,文武并用,把法治与情治有机结合起来。 宰相府与军方权力斗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斗争。 一支军队,两套领导班子,最终都是后遗症。 诸葛亮很欣赏文官杨仪负责军事调度的能力。 然而,魏延武官嚣张的性格,注定是水火不相容的。

刘琰死后,魏延在军中的地位毫无疑问排在第一,而杨仪还年事已高,只能排在第五、第六位。 不过,作为相府的历史悠久的杨仪,有些类似于大管家,实际权力比魏延还要大。 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显然,诸葛亮想在幕府的铁腕下牢牢掌握兵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延和杨仪反目成仇。 他不仅想利用杨仪来实现丞相幕府对军队的控制,而且还想利用魏延的才能,为北伐做出贡献。 但魏延的才华和气质甘于不如杨仪,用人上的失误是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时有名的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

外派内部权力斗争:北伐

蜀国的统治集团有三大派系: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 这三大群体充满了矛盾。 刘备集团是外来势力,那么诸葛亮作为他身边的人自然也是一个“外来者”。 直到刘备死后,这一矛盾才得到彻底解决。 元老集团灭亡后,以关羽之败为标志,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更加不相容。 解决这个内部矛盾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进攻曹魏,让蜀汉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转移内部矛盾,以对外战争防止内乱或内战。 用不断的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的治理危机。 但根本矛盾依然存在,所以诸葛亮出兵根本上是嫁接、转移矛盾的策略,一致对外处理,以转移蜀汉内部的注意力。

王夫之《都通鉴论》曾说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 一方面,它利用战争来保存自己(巩固生存); 一方面,它利用战争来寻求机会(等待时代进步)。 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欲保内政,必先御外”。 因为无论是转移注意力还是加强凝聚力,战争都是最好的方法。

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_三国时有名的部队

作为“蜀汉公司”的CEO,他能够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大企业”,固然值得称赞,但这就是他被推上神坛的原因。 想要成为不可动摇的神,那未免有些偏颇了。 虽然诸葛亮勉强维持了派系内部的平衡,但“蜀汉公司”却内讧严重,人才匮乏,最终给人留下了“蜀无将,习变先锋”的笑柄。 ”。 这次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用人不当必然埋没人才,稍有失误就会酿成大错。 诸葛亮用人不当的错误,还不能算是他的重大失败。

竞争和扩张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些在旗山都失败了。 “行前必死”,注重外部竞争,忽视内部整顿,为后来的蜀汉埋下了隐患。 三分之三的力量,让本来就弱小的蜀汉政权无法集中兵力,使其四散,无力作战,最终灭亡。

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中,刘备集团实力最弱,士兵数量也最少。 这支有限的部队一部分被派往四川和重庆,一部分留在锦州,也就是隔着长江三峡的湖北和湖南。 如果爆发战斗,敌人会一一击败敌人,因为敌人无法远距离扑火。 这是“隆中对”最大的问题。 荆州之战爆发,关羽被孙权兵围困麦城时,刘备已是望尘莫及。 他眼睁睁地看着关羽全军被歼灭,却无力挽救。

三国著名部队_三国部队名字_三国时有名的部队

总体来说,《隆中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 他正确地预言了世界三分的大事。 但诸葛亮后来描述的统一之路根本行不通。

“隆中对”可以看作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的战略构想。 然而,在刘备皇帝和大臣后来的实践中,很明显,他们不仅将其视为一种理念,而且将其视为一种操作方案。 因此,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细节上的调整,比如诸葛亮对南中的管理以及后来的隆地,但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战略实力,弥补原来完全依靠联武的战略局限性。 然而,当蜀蜀联盟陷入危机时,蜀国君臣却无法及时做出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隆中对”没有为后续的战略调整留下足够的空间。

且不说繁琐的战略战术,只要看看刘备集团沿着《隆中对》所规划的道路最终灭亡就知道了。 这不是战略失败吗? 如果说诸葛亮在隆中对天下大势有清醒的认识,那么“隆中对”最终未能拯救蜀汉亡国之事,说明卧龙先生在出来之前就定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战略眼光是非常出色的,只有它的突出错误才包含着最致命的错误。 “隆中对”最大的问题是下半场缺乏真正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前景的理想描述,而不是可以在现实中实施的战略政策。

毕竟,“隆中对”只是一个战略愿景,现实的变化会影响战略愿景的执行。 但从作品背后清晰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设计来看,《隆中对》仍然是一部杰出的战略杰作,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言论之一。 到这里就结束了~

参考:

《白鲸战略:微妙的方式》

《司马懿传》

“三国重要地区争夺与攻防战略研究”(后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等

结尾

-------------------------------------------------- --------------------------------------------------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1718.html

《新三国》里的“现代”台词,现在细品,还雷得人大为震惊
« 上一篇 2024-01-27
【老陈说事】三国风云隐藏的一代名将
下一篇 » 2024-0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