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老年人逐渐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
据2016年微信官方后台统计,中老年人平均每天发微信44条。
与此同时,他们也正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主要转发者。
调查显示,每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中,80%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近半年来,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充斥着“转基因有毒”“食物相互作用”“日本核辐射海鲜致癌”等信息。
虽然这些谣言已被多次辟谣,但一些中老年人依然是其粉丝,频繁转发,仿佛自己的生活充满危机。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年轻人对中老年人轻信朋友圈谣言的批评和鄙视。
例如热门文章《朋友圈,请放过我父母》,以幽默的方式概括了当今中老年人最喜爱的朋友圈形式,也反映出了子女在与父母斗争中的无助。
此外,中老年人更喜欢在朋友圈转发“心灵鸡汤文章”,年轻人则大多表示不相信这些“感恩教育”和极具煽情性的道德灌输内容。
如今,中老年人听信谣言、爱读“鸡汤文”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标签,与“老人跌倒不扶”一起,成为老年人新的罪孽。
可惜,用标签来评判无异于还原论,只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误解。
如果我们抛开社会标签,理性分析老年人为何容易被朋友圈里的谣言和“心灵鸡汤”所欺骗,就能更加了解中老年人,更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针对中老年人的诈骗。
为什么老年人特别容易相信别人?
大多数情况下,信任他人是一种积极的品质。
如果你不信任别人,你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有效地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任是非常必要的。
中老年人的信任意愿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帮助面临中年危机的人们更好地接受社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关心身边的人,为下属和朋友提供更多的帮助。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与孩子能够因为信任而分享爱的感觉,这构成了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
然而,当涉及到道德判断和财产管理时,信任意愿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最新心理学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的信任程度过高,使得他们“宁愿相信,也不愿不相信”,无法辨别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信息的真假,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况不谋而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雪莉·E·泰勒和她的团队对中年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信任感知进行了临床测试,同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然后将他们的行为选择与脑部扫描结果进行了对比。
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称,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受试者识别不同可信度级别的面部表情,然后要求他们对这些面部表情的可信度和可接近性进行评分。
第一次测试的结果显示,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体现信任的面部表情的解读有所不同:对于善意或中性的表情,中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度;
然而,对于欺骗程度较高的表达,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也更能接受。
此外,老年人对这些表情差异的识别能力低于年轻人,这也反映出老年人识别欺骗的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越来越容易陷入欺骗的陷阱。
也就是说,年轻人和老年人在面对不同目的的行为时,信任他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对彼此的善举保持着高度的信任。
但面对欺骗,中老年人更容易选择相信,识别能力也较低,骗子或保健品推销员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在对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脑部扫描中,研究人员发现,在体现主观感觉状态和做出行为决策时,中老年人的大脑前岛叶区域的反应比青年人慢。
前岛叶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具有调节内脏活动、产生情绪,尤其是“厌恶”的功能。
前岛叶促进的另一种学习类型是评估环境中的风险、对欺骗做出反应以及选择对风险的安全反应。
缓慢的前岛叶活动似乎可以从神经学角度解释,为什么老年人在遭遇骗局时更容易相信骗子。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行为模式其实与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有关,时间的流逝有助于人们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加注重塑造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见过各式各样的人、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之后,中老年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满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的情绪反应也更加温和,似乎也不再那么在意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而年轻人则更加计较得失,识别骗局的速度更快,情绪反应也更强烈。
也有观点认为,代际信任度的差异并不是人类心理的老龄化趋势,而是由时代环境造成的。
例如,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人更愿意信任他人。
一些人还认为,信任度更高的老年人寿命更长。
但心理临床试验表明,对他人的信任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特征。
人类在积极和消极的生活经历中成长。
中老年人朋友圈该如何“拯救”
但经济博弈论相关研究发现,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信任程度并无差异。
在 2007 年发表于《游戏与经济行为》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受试者 10 美元,并允许他们将这笔钱分配给他们信任的小组成员。然后,受助者将以投资回报的形式将这笔钱返还给他们的投资者。
测试结果显示,当老年人获得信任时,他们会显得更加慷慨。
研究还发现,中老年人对于理财投资的谨慎程度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源于他们对现有理财投资体系的不熟悉。
货币信息可以刺激中老年人准确评估和判断风险。
不过,中老年人对于投资项目的收益反应更加积极,对下一步理财选择的跟进也更加乐观,对风险的评估则较弱,这再次体现出中老年人群的信任程度较高。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罗斯研究了1993年至2013年间美国九项关于欺诈的调查数据。
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老年人更容易被骗。
加拿大官方数据还显示,该国60岁以上人群诈骗受害者比例在2013年达到顶峰,此后逐渐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
罗斯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重心从追求收益最大化转向减少损失。他们花钱更少,花钱的方式也更加谨慎。
中国的中老年人也以节俭著称,这一原则自然也适用于他们。
但如果物质和情感两大需求发生扭曲,陷入骗局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老年人被诈骗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26%的欺诈投诉来自60岁以上的人群,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仅为10%,是当时所有群体中最低的,但近年来却逐年上升。
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10年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年内被骗取29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金融危机之后,低利率让很多依赖固定退休储蓄的老年人感受到了危机,使他们更容易陷入赚“快钱”的骗局。
事实上,美国退休协会的研究也显示,即将退休的婴儿潮一代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失去了信心。
在当今中国,中老年人确实面临着物质和情感危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选择独居,太过孤立。
一方面,物价、医疗费用上涨,中老年人的安全感下降;
另一方面,少子化社会,年轻人负担沉重,即便生活在一起,与老人的情感关怀与联结依然遥远,情感支持跟不上。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谣言帖”所概括的特征中,总有“情感诱惑”的成分,利用了老年人的不安全感。
比如,“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夸大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以吸引转发,或者“请扩散”、“转发了就可以……”等,用“真诚”的语气获得人们的认同。
根据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晚年人往往把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是建立这种联系的前提。
因为建立紧密联系后,老年人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解决因功能衰退而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面对“鸡汤文章”伸出的“贴心”橄榄枝,中老年人难以防范,容易上当受骗。
很多此类文章,作者从关心老年人、询问老年人生活入手,倡导传统家庭和社会秩序,赢得了中老年人的心理好感。
中老年人使用朋友圈最渴望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渴望守护子女,这是他们喜欢看这类新闻的重要原因。
经常转发这些“谣言”的中老年人几乎都表示,微信上说的一切都好像很有道理,多信点儿也没什么坏处,于是就转发给子女,希望子女能多注意身体健康。结果,老年人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
中老年人所受的教育也塑造了他们对权威的信仰。
在中老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媒体的权威性更强。
中老年人对于权威媒体的新闻和观点倾向于“全盘接受”。
为了增加可信度,很多夸大、不真实的内容往往配上“央视报道”的截图,利用了中老年人的迷信心理。
然而在独生子女政策时代,会出现一人面对多名老人的局面,子女不仅要承担养育孩子的压力,还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很难平衡家庭责任。
长期坚持非常不容易,而且即便坚持,也难免有疏漏。
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加重要。
目前,可以考虑鼓励中老年人开展“同伴教育”,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意见领袖”,让他们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在解决“沟通困境”的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代际紧张。
同时,子女和家人可以利用中老年人对金钱消费比较敏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孩子们可以教会中老年人一些基本的鉴别谣言的技能,如留意是否是权威媒体或医院的官方账号,发帖的微信账号是否有公司身份认证,并经常向父母、长辈转发辟谣信息,告诉他们朋友圈里的健康谣言大多来自营销号,多受商业利益驱动。
有些营销号单方面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有意无意地制造噱头、捏造信息。
那些“随便转发”消息的用户,其实正被营销号所利用,成为谣言传播的幕后推手。
一旦牵涉到经济利益,中老年人的警惕性就会大大提高。
随着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朋友圈谣言”其实是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出现的众多养老问题之一。
这并不是夸张,它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父母现在的状况很可能就是年轻人的未来,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
我们只是处于成人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代人。
年轻人需要客观认识老龄化,了解父母那一代的需求。
中老年人并不像社会刻板印象中那么令人讨厌,他们经历着危机,也积累着这个时代的光辉。
21天出书训练营是新媒体写作培训第一平台,目标是帮你出书,签约讲师超过百位,首批讲师为杨奇涵、顾逸晨。训练营时间:2017年4月10日至4月26日,共8门系列课程,学费仅需699元,学员人数限制200人,长按二维码报名即可。
瑞奇书屋原创矩阵:《我是猫》(我识猫记)、《神都文化》、瑞奇书屋(中筹读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出版畅销书《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活得精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4495.html